微信分享图

十八案:活动影像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教学实验

2016-03-07 15:32

  活动影像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教学实验

  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综合造型工作室

  高士强

  以课题的形式,每年提出不同课题,争取做到每次上课内容都不一样。而贯穿这些不同的课题始终不变的,一方面是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活动影像创作中的基本拍摄、剪辑等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使他们认识到活动影像作为当代艺术领域创作范畴的一些基本特征。而最关键的,则是引领同学们走上一条当代影像创作的探索之路。

  活动影像创作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教学实验

  高世强

  一 概述

  从2003年到2007年,我在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综合造型工作室主持每年的活动影像教学。在5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摸索出一套当代艺术教育语境中将活动影像引入创作教学的经验。

  活动影像作为一种创作媒介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运用,完全不同于常规的影视作品:从创作主题到创作方式,从影像功能到语言形式,从表现方式到主客体关系,以及呈现、展示的方式,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可以说,当代艺术领域的活动影像与常规影视作品相比,是视觉世界中完全不同的经验方式,探索的是完全不同的语言道路。

  在工作室的教学安排中,活动影像属于创作课教学范畴,又因为它是三年专业课教学中唯一的一次影像课,要求相对独立,也相对完整,因此它本身又具有创作课和基础课的双重特点。

  具体的上课过程中,我们并不是拟定一个教学大纲,然后每年重复授课。而是力争在满足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课题的形式,每年提出不同课题,争取做到每次上课内容都不一样。而贯穿这些不同的课题始终不变的,一方面是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活动影像创作中的基本拍摄、剪辑等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使他们认识到活动影像作为当代艺术领域创作范畴的一些基本特征。而最关键的,则是引领同学们走上一条当代影像创作的探索之路。

  二 课题

  1、2003年的课题——活动影像与装置(时间与空间)研习:

  活动影像是以时间为基础,对它们的观看方式是历时性观看;而装置是以空间为基本元素,欣赏方式为共时性观看的艺术。将二者结合在一个作品之中,似乎具有内在逻辑上的矛盾,很难克服影像和物体以及材料互为注脚、互相解释、或者相互争锋的问题。

  本课题通过对蒙太奇理论的研究,比较研究传统电影创作中爱森斯坦和塔可夫斯基的两种创作理念,再结合对传统艺术中时间、空间问题的研究,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提出一个解决活动影像和装置创作时空冲突的解决方案。

  2、2004年的课题——“眨眼”(极短片)研习:

  这个研究将在教学中对活动影像的时间因素进行探索研究,我们将和学生针对各种时长进行创作研习,片长将包括从30秒到10秒到5秒再到2秒的同一主题的四个递减过程,再从2秒到5秒到10秒再到30秒的另一共同主题的一个递增过程。完成研习后,每个学生的作业为两个主题的、不同时长的八个短片。

  3、2005年的课题——经验时间:

  这个研习分为两个部分:

  1)唤起每个人内心的影像:以一首古诗(或散文)为底本,让同学们自己编剧、写脚本、分镜台本和选景、拍摄、剪辑、合成等,总之独立完成。把他们内心对诗意的理解以各自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练习,一方面让同学们全面接触到独立制作短片的整个流程,更重要的是唤起他们内心对诗意的敏感。以及他们的个性气质在如何表现诗意时的作用,使两者有所对接;

  2)完成一个3分钟的短片,以教师提供的统一脚本为出发点,各自设计作品结构和情节、场次,以及每个镜头。要求尽量拍出脚本中所描述的无助,孤独等疏离感,场景,手法不限。片长为三分钟。不要对话,可以有旁白,原则上用黑白摄影,慎用音乐。让学生独立制作完成一部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并在创作过程中对“个人影像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现场上课

  现场上课

  4、2006年的课题——单频活动影像的视觉表达研习:

  4、2006年的课题——单频活动影像的视觉表达研习:

  该研习包括两部分,首先是视觉因素专项研究,由教师提供一个统一的脚本,参与者每人独立制作一个三分钟长的短片。由于综合艺术范畴中的活动影像,与电影、电视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比较后二者,活动影像并不依赖剧情发展和情节设计,因此所有视听觉的因素,就是活动影像所特别重视的。在这个研习中,我们将对与视听觉有关的所有因素(画面、色彩、质地、表演、形象、运动、光线等等),进行专项研习。

  其次,我们将对作品的节奏、结构和整体意识进行专项研习。在这个研究中,每个参与者独立编剧、制作完成一个十分钟长度的短片。这个作品,我们将从脚本、作品的结构规划、运镜风格、影像气质、以及节奏和创作者的个性表达等更高层面出发,进行研习。

  5、2007年的课题——记录短片(5分钟时长):

  在这个专题中,我们的教学目的有二:1、对纪录短片的基本流程的了解掌握,基本的拍摄技巧和编辑技巧;2、对作品的把握与掌控能力,对视听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我们使同学们首先区别纪录片与剧情片,了解纪录长片与纪录短片的区别;并使他们认识纪录片的操作流程与纪录片的视听语言;重点区别作者自身视点和常规视点。

  这个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两个时长各不超过5分钟的记录短片:《中国故事》——一个关于小人物的记录;《再见传统》——关于一个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记录片。成片要求:完整、结构或视点有一定的独特性、画面和声音达到一定的标准。

  三 案例:

  2005年活动影像课教案——经验时间

  周次起讫日期

  单元教学内容

  备 注

  第 1 周

  月 日

  至

  月 日

  讨论“时间的情态”的剧本,每位同学完成一份,在课堂上反复讨论修改。

  第 2 周

  月 日

  至

  月 日

  拍摄“时间的情态”

  第 3 周

  月 日

  至

  月 日

  剪辑完成“时间的情态”

  第 4 周

  月 日

  至

  月 日

  讨论“时间的形状”的剧本,每位同学完成一份,在课堂上反复讨论修改,融合成一个整体的长剧本,并确定每位同学的拍摄任务。

  第 5 周

  月 日

  至

  月 日

  分头去拍摄分镜头。

  第 6 周

  月 日

  至

  月 日

  把同学们各自拍摄的分镜整合,由一个同学主刀剪辑,完成一部较长的片子(近二十分钟)。

  授课单元教学方案

  单元名称:活动影像

  任课教师:高世强

  教学时数: 周×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这次课程,能够对个人影像方式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程度的活动影像创作能力,同时熟练掌握基本的剪辑技术,争取形成各自初步的镜头、剪辑风格。

  教学内容:

  2 唤起每个人内心的影像:以一首古诗(或散文)为底本,让同学们自己编剧、写脚本、分镜台本和选景、拍摄剪辑合成等,总之独立完成。把他们内心对诗意的理解以各自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练习,一方面让同学们全面接触到独立制作短片的整个流程,更重要的是唤起他们内心对诗意的敏感。以及他们的个性气质在如何表现诗意时的作用,使两者有所对接;

  2)完成一个3分钟的短片,以教师提供的统一脚本为出发点,各自设计作品结构和情节、场次,以及每个镜头。要求尽量拍出脚本中所描述的无助,孤独等疏离感,场景,手法不限。片长为三分钟。不要对话,可以有旁白,原则上用黑白摄影,慎用音乐。让学生独立制作完成一部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并在创作过程中对“个人影像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重点:

  1 把握好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2 提高学生对活动影像的审美品味,进而增强他们对影像作品的解读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活动影像准确表达的能力;

  4 协调好技术传授和艺术探讨的时间、精力的比例。

  作业要求及数量:

  每人创作出3分钟时长的短片1部;合作创作约二十分钟时长的片子1部。

  示范作品目录及参考书目:

  1,《卢米艾尔与四十大导演》、《韩国短片集》、《十分钟年华逝去》、《滋生堂短片节作品集》等短片集

  2,对比导读: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那星》和斯匹尔博格的《索拉那星》、1927年版的《圣女贞德》和吕克贝松版的《圣女贞德》

  3,3,导读、精读精读:《镜子》、《牺牲》、《安德列·卢布廖夫》、《乡愁》(塔可夫斯基)、《罗生门》(黑泽明)、《第七封印》(伯格曼)、《八又二分之一》(费里尼)等大师作品

  4,提供中外大量经典影片给学生观摩

  活动影像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教学实验

  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综合造型工作室

  高士强

  以课题的形式,每年提出不同课题,争取做到每次上课内容都不一样。而贯穿这些不同的课题始终不变的,一方面是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活动影像创作中的基本拍摄、剪辑等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使他们认识到活动影像作为当代艺术领域创作范畴的一些基本特征。而最关键的,则是引领同学们走上一条当代影像创作的探索之路。

  活动影像创作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教学实验

  高世强

  一 概述

  从2003年到2007年,我在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综合造型工作室主持每年的活动影像教学。在5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摸索出一套当代艺术教育语境中将活动影像引入创作教学的经验。

  活动影像作为一种创作媒介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运用,完全不同于常规的影视作品:从创作主题到创作方式,从影像功能到语言形式,从表现方式到主客体关系,以及呈现、展示的方式,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可以说,当代艺术领域的活动影像与常规影视作品相比,是视觉世界中完全不同的经验方式,探索的是完全不同的语言道路。

  在工作室的教学安排中,活动影像属于创作课教学范畴,又因为它是三年专业课教学中唯一的一次影像课,要求相对独立,也相对完整,因此它本身又具有创作课和基础课的双重特点。

  具体的上课过程中,我们并不是拟定一个教学大纲,然后每年重复授课。而是力争在满足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课题的形式,每年提出不同课题,争取做到每次上课内容都不一样。而贯穿这些不同的课题始终不变的,一方面是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活动影像创作中的基本拍摄、剪辑等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使他们认识到活动影像作为当代艺术领域创作范畴的一些基本特征。而最关键的,则是引领同学们走上一条当代影像创作的探索之路。

  二 课题

  1、2003年的课题——活动影像与装置(时间与空间)研习:

  活动影像是以时间为基础,对它们的观看方式是历时性观看;而装置是以空间为基本元素,欣赏方式为共时性观看的艺术。将二者结合在一个作品之中,似乎具有内在逻辑上的矛盾,很难克服影像和物体以及材料互为注脚、互相解释、或者相互争锋的问题。

  本课题通过对蒙太奇理论的研究,比较研究传统电影创作中爱森斯坦和塔可夫斯基的两种创作理念,再结合对传统艺术中时间、空间问题的研究,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提出一个解决活动影像和装置创作时空冲突的解决方案。

  2、2004年的课题——“眨眼”(极短片)研习:

  这个研究将在教学中对活动影像的时间因素进行探索研究,我们将和学生针对各种时长进行创作研习,片长将包括从30秒到10秒到5秒再到2秒的同一主题的四个递减过程,再从2秒到5秒到10秒再到30秒的另一共同主题的一个递增过程。完成研习后,每个学生的作业为两个主题的、不同时长的八个短片。

  3、2005年的课题——经验时间:

  这个研习分为两个部分:

  1)唤起每个人内心的影像:以一首古诗(或散文)为底本,让同学们自己编剧、写脚本、分镜台本和选景、拍摄、剪辑、合成等,总之独立完成。把他们内心对诗意的理解以各自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练习,一方面让同学们全面接触到独立制作短片的整个流程,更重要的是唤起他们内心对诗意的敏感。以及他们的个性气质在如何表现诗意时的作用,使两者有所对接;

  2)完成一个3分钟的短片,以教师提供的统一脚本为出发点,各自设计作品结构和情节、场次,以及每个镜头。要求尽量拍出脚本中所描述的无助,孤独等疏离感,场景,手法不限。片长为三分钟。不要对话,可以有旁白,原则上用黑白摄影,慎用音乐。让学生独立制作完成一部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并在创作过程中对“个人影像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现场上课

  现场上课

  4、2006年的课题——单频活动影像的视觉表达研习:

  4、2006年的课题——单频活动影像的视觉表达研习:

  该研习包括两部分,首先是视觉因素专项研究,由教师提供一个统一的脚本,参与者每人独立制作一个三分钟长的短片。由于综合艺术范畴中的活动影像,与电影、电视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比较后二者,活动影像并不依赖剧情发展和情节设计,因此所有视听觉的因素,就是活动影像所特别重视的。在这个研习中,我们将对与视听觉有关的所有因素(画面、色彩、质地、表演、形象、运动、光线等等),进行专项研习。

  其次,我们将对作品的节奏、结构和整体意识进行专项研习。在这个研究中,每个参与者独立编剧、制作完成一个十分钟长度的短片。这个作品,我们将从脚本、作品的结构规划、运镜风格、影像气质、以及节奏和创作者的个性表达等更高层面出发,进行研习。

  5、2007年的课题——记录短片(5分钟时长):

  在这个专题中,我们的教学目的有二:1、对纪录短片的基本流程的了解掌握,基本的拍摄技巧和编辑技巧;2、对作品的把握与掌控能力,对视听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我们使同学们首先区别纪录片与剧情片,了解纪录长片与纪录短片的区别;并使他们认识纪录片的操作流程与纪录片的视听语言;重点区别作者自身视点和常规视点。

  这个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两个时长各不超过5分钟的记录短片:《中国故事》——一个关于小人物的记录;《再见传统》——关于一个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记录片。成片要求:完整、结构或视点有一定的独特性、画面和声音达到一定的标准。

  三 案例:

  2005年活动影像课教案——经验时间

  周次起讫日期

  单元教学内容

  备 注

  第 1 周

  月 日

  至

  月 日

  讨论“时间的情态”的剧本,每位同学完成一份,在课堂上反复讨论修改。

  第 2 周

  月 日

  至

  月 日

  拍摄“时间的情态”

  第 3 周

  月 日

  至

  月 日

  剪辑完成“时间的情态”

  第 4 周

  月 日

  至

  月 日

  讨论“时间的形状”的剧本,每位同学完成一份,在课堂上反复讨论修改,融合成一个整体的长剧本,并确定每位同学的拍摄任务。

  第 5 周

  月 日

  至

  月 日

  分头去拍摄分镜头。

  第 6 周

  月 日

  至

  月 日

  把同学们各自拍摄的分镜整合,由一个同学主刀剪辑,完成一部较长的片子(近二十分钟)。

  授课单元教学方案

  单元名称:活动影像

  任课教师:高世强

  教学时数: 周×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这次课程,能够对个人影像方式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程度的活动影像创作能力,同时熟练掌握基本的剪辑技术,争取形成各自初步的镜头、剪辑风格。

  教学内容:

  唤起每个人内心的影像:以一首古诗(或散文)为底本,让同学们自己编剧、写脚本、分镜台本和选景、拍摄剪辑合成等,总之独立完成。把他们内心对诗意的理解以各自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练习,一方面让同学们全面接触到独立制作短片的整个流程,更重要的是唤起他们内心对诗意的敏感。以及他们的个性气质在如何表现诗意时的作用,使两者有所对接;

  完成一个3分钟的短片,以教师提供的统一脚本为出发点,各自设计作品结构和情节、场次,以及每个镜头。要求尽量拍出脚本中所描述的无助,孤独等疏离感,场景,手法不限。片长为三分钟。不要对话,可以有旁白,原则上用黑白摄影,慎用音乐。让学生独立制作完成一部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并在创作过程中对“个人影像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重点:

  1 把握好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2 提高学生对活动影像的审美品味,进而增强他们对影像作品的解读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活动影像准确表达的能力;

  4 协调好技术传授和艺术探讨的时间、精力的比例。

  作业要求及数量:

  每人创作出3分钟时长的短片????1?部;合作创作约二十分钟时长的片子1部。

  示范作品目录及参考书目:

  1,《卢米艾尔与四十大导演》、《韩国短片集》、《十分钟年华逝去》、《滋生堂短片节作品集》等短片集

  2,对比导读: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那星》和斯匹尔博格的《索拉那星》、1927年版的《圣女贞德》和吕克贝松版的《圣女贞德》

  3,3,导读、精读精读:《镜子》、《牺牲》、《安德列·卢布廖夫》、《乡愁》(塔可夫斯基)、《罗生门》(黑泽明)、《第七封印》(伯格曼)、《八又二分之一》(费里尼)等大师作品

  4,提供中外大量经典影片给学生观摩

  单元小节:

  这次的作业分两个单元:

  1、时间的情态

  这个作业,是在对时间长度的体验之后,让同学们认识运用活动影像在时间线上如何体现情感、氛围和情绪的。由同学们自己选择一首有感觉的古诗,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划、制作一部3分钟的作品,目的就在于,从有感觉的诗意入手,可以唤起每个人存留在心底的诗化影像,而又避免陷入某个故事的叙事之中。因为传统电影的叙事性,对于同学们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避免在这个作品中叙事,就是提醒他们注意“个人影像方式”与传统电影的区别,在叙事逻辑之外(当然就整个“个人影像方式”而言,我们也不排除叙事,只是在这个作品单元中回避叙事)让同学们意识到,还有以诗意逻辑和情感逻辑等多种方式作为结构作品的方法和手段。一旦打破叙事的必然性,在感觉和想象力基础上运用活动影像进行创作的余地就会大大增加。同时,摆脱具体事件和故事的牵拌,作者个性和审美情趣对于作品就会有更直接和更一贯的影响,从而可以更好的体现出“个人影像”的特点。

  相对于以前的作业练习中所具有的专项训练的意味,这个作业要求更强的完整感和作品意识。作品的制作,要求相对全面和完整的构思;创作脚本和作品结构的设计、直至每一个镜头的设计构思和它在整个作品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发挥的作用,都要作出尽量深入和成熟的考虑和实施。我们在考察作品时,也要从作品整体出发,综合的考察同学们的作业。

  2?、时间的形状

  这个作业,要求根据提供的文本,合作设计、构思,并制作一个20分钟左右的独立短片。这个片子从脚本的构思写作,到镜头语言、剪辑风格,都要求有一定的水准体现。这个片子,以合作分工的形式制作,同学们先分头写脚本,设计场次、作品结构等,然后根据大家所写的挑选优秀的脚本,并经全体同学讨论改进后,汇总成2——3个工作台本。根据这2——3个台本,同学们在自愿结合和老师合理调配的原则下,分成2——3组,分工合作(原则上以获选脚本的同学担任导演),共同完成。

  在具体上课时,同学们对合作兴趣很大,大家讨论决定,“时间的形状”大家共同合作完成一个相对较长的片子。

  经过师生不间断的互动交流,反复的讨论推敲,再三地推翻重来,最后同学们如期完成了作业,从学生作业的角度看,其中也不乏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

  最后,同学们的作业被编成两个部分,参加了2005年南京的中国当代艺术三年展。

  第二部分

  第一场

  1在一个白色的空房间内,从上往下拍女主角头部,四下张望,徘徊,转几圈,定住,之后向镜头右下方走去。镜头跟女主角摇,站在 化妆台前停住。 全

  2从侧面拍女主角脚部,女主角坐下。(黑色高跟鞋) 中 3。从右往左缓慢摇,拍女主角眼部的特写(眼睛从左入境从右出境)伴随闹钟的"嘀嗒嘀嗒…………"声(眼部妆浓)

  4声音持续,切回女主角眼部特写,用纸巾将右眼的眼影擦去,眼影变花,眨眼,黑屏。

  第二场

  5与前面一样的打扮(夸张)身穿黑色连衣裙,黑色高跟鞋,手里拿着盲杖,在天桥上摸索行走。眼睛无光。 (夜晚) 全

  6定在天桥中央,趴在栏杆上听车子的声音。从背部拍。 全

  7女主角脸部侧面特写,眼神游离木讷,但是在微笑。 摇向侧面的街道及天空

  时间的形状

  第一部分

  1十字路上,一条路的一端,有一个少女被绳子帮在路上。(高到正 下摇摆 远到中)

  2一个盲的青年出现在另一条路的一端,在那里来回的徘徊和摸索着。(正 推 中到特)

  3盲青年来回徘徊到少女的路上,但是却走向了另一端,在那端路上来回的徘徊,用手去感受 一端的空气。(低到高 推 中到特)

  4两条路的两端,走入一男一女,走向中间,碰面,走向一个方向。(正到高 远到中)

  5一个少女单独出现在一条路的一端,走向前,突然倒下,头部包上了纱布,盲女在路上徘徊 (远到中到特到中)

  6复明的少女在路上来回跑着寻找什么。(底 远) 7少女看到另一条路上的盲男,突然崩溃,精神创伤发疯。(正 中到特)

  8女的被缚在路的一端,盲男在另一端摸索徘徊。(正到高 中到远到中) 淡出 淡入

  第三场

  8白色房间内,女主角眼部特写。

  9女主角背部,前面的镜子反射出女主角的脸部,女主角将自己的手伸向镜子,位置刚好在镜子里的眼睛上。出现心脏跳动的声音,并伴随 着街上汽车的杂音。后者声音渐渐变大。 中

  10声音止,女主角额头(特写)有一个水流流下。

  11女主角3/4侧面稍微俯拍水流和女主角脸部,女主角闭眼。 特

  12女主角伸手感觉似乎下雨,之后拄着盲杖离开。 全

  13远去时,行人渐渐出现,背景中出现一个穿校服背书包的小男生。

  第三部分

  第一场 黑白

  1从淡色的天空中缓慢的摇下来,出现一个身穿白衬衫、黑西裤、系皮带的男人,戴眼镜,立于一高楼顶,朝向远方。镜头一直往下摇。 摇向男主角以外的楼景。 中

  2树丛中,着戏剧女式服装的男主角,半露上身,丛树丛后面伸向左,伸向右的向上爬行(镜头有意的晃动) 特

  3西装的男主角坐在空旷的地上,手拿木剑,使劲的在砍地上堆积的米粒,表情机械麻木,米粒四渐。 全-中-特 穿插

  4戏装的男主角在闹市的街道上,手拿木剑坐京剧式的骑马杖状,游走在街道上。 远中 第二场 黑白

  5画面中央出现一个秋千,秋千是定镜头5秒,秋千被风吹起来左右摇晃了几下。(侧面)

  第三场 黑白

  6从小孩(穿校服)的脸部特写拉远,在小孩的对面出现男主角,两人开始猜拳。

  7开始猜拳一瞬间,手的特写,五只手出现充满画面开始猜拳,开始两次出的都杂乱无章,第三次,所有的人都出布,小孩出拳头,停顿 了三秒,所有的手退出画面。 特

  8小孩在中间,四个大人,转向跑开。(衣服为戏装、西装、农民装、乞丐装)镜头内只有男孩一个人。 全

  9小孩开始走着寻找。工地上,房子在迅速的建造,农地里,花木也在迅速的成长………… 全 注:在男孩经过的场景中有一场的背景里面出现第二部分的女主角的背影 (这一过程中渐渐变成彩色 之后慢慢变白屏 亮度越来越高)

  第四场

  10包,(平常生活状态)"妈妈,我回来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又出去玩了?""我们玩捉迷藏了。" "好了,快来吃饭吧""噢"………………此镜头中看不见母亲。

  THE SHAPE OF TIME

  卢意/《a…u…e…》实验性短片/2006

  卢意/《a…u…e…》实验性短片/2006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高士强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