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对话景德镇八旬非遗传承人:技艺永无止境

2016-03-07 16:56

  春日暖阳,投射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一排排整齐的泥胎碗列于木架上,享受着“日光浴”。木架之侧,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者手按木棒,飞快地转动面前辘轳车上的砂轮盘,再将盘上的制陶泥土拉捏成瓷碗形状。

  这里是景德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基地,景德镇千年制瓷工艺在这个手工制瓷作坊得以一一呈现。白发老者名为王炎生,现年81岁,他笑着告诉记者,他十岁开始学艺,至今有71年“工龄”了。

  王炎生十岁那年,因家境贫寒,就跟着父亲在景德镇薛家坞一家作坊做学徒。父亲王绳结是一位“拉坯”工,这是把瓷泥用手工拉制成瓷胎的一个工序。“拉坯”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极为不易。

  父亲极为严格。在王炎生的记忆深处,“挨打”是最难忘的。“我十六岁时还经常被打”,王炎生说,拉坯非常难,跟泥土湿度、天气温度和操作时用的力度都有关系,一不小心做坏了一个,就会遭到一顿打。多年以后,王炎生的技艺才日渐成熟。

  1949年景德镇组建建国瓷厂,王炎生分到餐具组继续拉坯,后来担任车间小组长,1995年他调到景德镇古窑,在景区进行生产性表演。在2006年,王炎生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继续留在古窑,向来参观旅游的世界各地游客展示景德镇古老的制瓷工艺。

  “做100件泥坯,不可能100件都能成功。”王炎生表示,技艺是永无止境的,虽然他拉坯71年,但对自己的手艺始终不满意。拉坯这一技艺,没有十几年的功夫,不能入得门径,瓷器的形状有大有小,最小的如玉蓝定杯,直径仅5厘米,大的如马蹄品碗,直径40多厘米,是最难拉的。

  更难的,是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问题。王炎生说,现在工厂都是用机器压坯,传统手工技艺被机器取代了。他想把技艺传给孙子王小宝,孙子跟随他学了四年,最终还是嫌收入低,跑去搞运输了。

  “儿子、孙子没有一个人留在陶瓷行业了,”王炎生摊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这个行业的确很辛苦。

  唯一让老人感到欣慰的是,他收了一个慕名前来学艺的徒弟。这位徒弟是北京故宫的一位研究人员,专程跟随老人学习了一年时间。

  “景德镇传统手工技艺后继有人。”王炎生望向日光下一排排雪白的泥胎碗,轻声呢喃。

来源:新浪收藏-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