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金陵文物修复世家汪氏:本分做人 勤恳做事

2016-05-26 11:38

  南京有一汪姓文物修复世家,祖孙三代从事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汪家恪守“本分做人,勤恳做事”八字箴言,凭借精湛技艺,让许多破损的“国宝”华彩重现。而汪氏三代甘坐冷板凳、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家训

  解读

  ①本分做人②勤恳做事——原文出自汪氏家训

  家风故事

  祖孙三代恪守“八字箴言”

  汪桔生,系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专家,1960年出生于文物修复世家。祖父汪麟书、父亲汪寿椿都是“文物郎中”,到他已是第三代了。据汪桔生介绍,修复残损文物是家传“绝活”,汪家有一条口口相传的家训,即“本分做人,勤恳做事”。

  汪桔生的先祖汪守和(1764-1836),字惟衣,号巽泉,江西乐平县(今乐平市)人,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 院编修。历任侍讲、内阁学士、学政、侍郎、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据史料记载,汪守和为官四十载,性格纯良、为人正派、清廉恭谨,卒赠太子太保。汪氏家 族深以为荣,常念先人品行遗风。

  1912年,汪氏后人汪麟书搬迁至南京,经营古玩生意兼代客红木加工。1922年,汪麟书之子汪寿椿接受数年 私塾教育之后,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古玩鉴赏及修复技艺,同时师从金陵府东街朱大力师傅,学习红木修复技艺。汪寿椿(1908-1985),作为南京文管会的 第一代修复专家,曾经成功地把一件碎成260多块的东晋玻璃杯复原。

  汪桔生自小受家学耳濡目染,对文物修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高中毕业后,便进入南京市博物馆保管研究部,在父亲汪寿椿手把手的传授下,开始上手修复各类文物。

  汪桔生称,承袭祖传技艺,并没有讨巧的捷径可走,一方面要勤学苦练、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就是要学会如何做人,须有合作共享精神。汪家为此立了一条规矩:凡从自己手上修复出来的东西,工艺水准必须高于同行标准,要让鉴赏者找不到修复过的痕迹。

  今人感悟

  精益求精的 “工匠精神”

  2015年8月,来自赞比亚、纳米比亚、塞舌尔三个国家的学员来到南京,接受文物修复培训。作为老师的汪桔生告诉他们:“文物医生”不好当,一件国宝级 文物有时需要一年多时间才能修好,过程艰辛繁琐。修复文物不仅要靠悟性,更要靠坐如古钟、心如发细的耐心。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和倡导的“工匠精 神”。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