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6-15 14:53
“竹素流芳”周颢艺术特展开幕式现场
由上海博物馆主办,天津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宁波博物馆、嘉定博物馆、上海文物商店、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协办的“竹素流芳——周颢艺术特展”于2016年6月15日下午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周颢(1685-1773),字晋瞻,号芷岩,清代最著名的竹刻家,中国竹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擅长诗文、精通书画的文人,受家乡嘉定地区竹刻传统的影响,周颢将自己擅长的绘画,特别是山水与竹石施于刻竹,开创了独具的艺术风格,对其后的竹刻艺术影响极为深远。人们认为他在竹刻历史上的地位,如同诗圣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周颢一生经历了清代最鼎盛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最后的一个高峰,包括竹刻在内的各种雕刻艺术都已发展到材尽其美、工尽其巧的阶段。周颢在充分掌握嘉定派竹刻技艺的基础上,将文人绘画的意境与品格完美地融入其作品之中,开辟了“用刀如笔”、“合南北宗为一体”的全新境界,成为将文人艺术与工艺美术进行融合并取得最高成就的一代宗师。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通过系统展出周颢的镌刻和书画作品,力图全面呈现他的艺术世界,同时也为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文人艺术与工艺文化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富于深度的案例。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这是国内首次为周颢举办的个人专题展,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文人艺术影响的介入方式与深刻程度,同时也为周颢作品的真伪辩识提供更加科学的鉴定依据。
展厅现场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展示:第一部分,山水·人物:向观众展示周颢山水与人物题材的绘画和竹刻作品,着重介绍其师法宋元的山水画风以及在竹刻上的表现;第二部分,竹石·书法:竹石是周颢绘画与竹刻创作中最常见的母题,此部分将让观众领略作者“风姿雨叶,无不曲肖”的画竹、刻竹成就,以及高超的书法与刻字艺术;第三部分,影响·赝鼎:周颢开创的竹刻新风在当时和后来出现了大量的学习和模仿者,伪作也十分泛滥。这部分选取了受其影响的著名竹人之作和各类仿制品。
他的竹刻与绘画多以山水、竹石为主题,既有章法繁复、意境雄深的邃密风貌,又有构图疏简、笔致洒然的洗练样式。
清乾隆九年(1744) 松壑云泉图竹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高14.9厘米口径11.5厘米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古木竹石图竹笔筒
高10.8厘米 口径3.4厘米
宁波博物馆藏
清乾隆八年(1743) 竹石图竹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高14.8厘米 口径8.9厘米
清乾隆前期 竹石图竹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高12.2厘米 口径5.3厘米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竹石寒泉图笔筒(一对) 上海博物馆藏
各高9.4厘米 口径10.2厘米
清雍正-乾隆初 藤萝映月端砚 天津博物馆藏
长10.6厘米 宽6厘米 高3.2厘米
其竹刻作品既有洗练的造型与装饰,又有丰富深邃的审美意蕴。竹子本身在中国文化中就是文人精神世界的象征,而周颢利用竹子雕刻的作品,将这种象征进一步物化,凝固为书斋中精美的文具,倍受士林珍赏。周颢自幼学画,曾得到名画家王石谷的指点,山水、人物、花鸟都十分精通。
清乾隆二十年(1755) 竹林幽居图轴 纸本水墨
纵265厘米 横9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 山水人物图册(十开选四) 纸本水墨
每开纵24.5厘米 横20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周颢的精品力作大多完成于五十岁之后,直至晚年犹创作不辍。这次展览以周颢中晚年的作品为主,包括其六十岁时创作的竹刻代表作《松壑云泉图竹笔筒》、七十一岁时的绘画代表作《竹林幽居图轴》以及去世前一年的《人物山水图册》。全部展品共44件(套),其中周颢作品32件(套)。
清乾隆十一年(1746) 观瀑图轴 纸本水墨
纵194.5厘米 横105.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清乾隆前期 竹石图轴
纸本水墨 纵187厘米 横34.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展览将持续至8月15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谢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