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文物保护需要更多的文明理性对话

2016-06-20 14:17

  近日,安徽亳州市区城门楼被刷白一事引发了安徽媒体人常河与亳州市委书记汪一光的“隔空对话”。6月15日,常河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发表《致亳州市委书记汪一光的公开信》。出乎常河意料的是,汪一光当晚即回复了他的公开信。在回信中,汪一光表示:“我已安排,请有关部门从保护城市风貌规划的角度,与业主商户进行沟通,以便恢复原貌。您提出的关于亳州规划建设、文化遗存保护一系列的建议意见,我们将认真归纳梳理,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吸收。”(6月20 日光明网)

  虽然这座让自媒体与市委书记“隔空对话”的城门楼还算不得古迹,但是市民能有这样的文化主人意识,也是可喜的文化保护意识增加,同时值得圈点的还有这位新闻中出现的市委书记,尽管这座门楼建于20世纪80年代,年轻,也并未纳入文物保护的范围,再加上该建筑建造完成后,发生了产权变更,目前已出售给个人,并用于商业经营。但是,这并没有因为这现实问题,市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府简单地回应,而是直击反应问题背后的文化保护现状,政府采纳市民的建议,及时保护措施进行了跟上。因此这段“隔空对话”的意义非比寻常。

  这段“隔空对话”,最大的意义其实还在对话之外。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感,并不仅仅体现于现存的老建筑、老街道,更体现在整座城市相对统一和谐的整体环境,更体现为城市主政者在城市管理、规划中所展现出的历史意识,体现在市民在此保护中发挥的角色问题。所以,城市文化保护要科学,政府不能关起门来,只有开门纳谏,多鼓励市民参与,这样文化保护的氛围才会真正形成氛围,文化保护中好心办坏事的修缮才会尽量避免。

  城市文化保护,并非都是政府在唱独角戏。在当地人心中,该城门楼已被视为地标性建筑,并与整体性的古城风貌融为一体。而刷白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不仅破坏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风景。更体现了商家在此建筑建筑保护上缺乏大局意识。对于此,单靠政府出面,或许民间这些不当保护也不能及时发行,如今,有当地群众发现,并及时反映问题,恐怕,张三李四式的文化建筑保护还会接二连三地上来。因此,由市民发现问题,再到市民的质疑,引起管理部门的注意,让那些传统文化保护或文物保护上凸显的问题更加清楚地曝光在阳光下,这不能不说是文化保护的一件幸事。也再次说明,文物保护,人人有责。

  文化保护中需更多文明理性的对话。当地市委书记迅疾回应了质疑,并承诺“恢复原貌”“吸收意见”的诚恳态度,不仅是对于推进城市文化保护而言十分必要,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保护中,只有多开展文明理性地对话才能更多激励起公民的责任感,也利于政府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这不仅是对文物保护是一次起良性的互动,更在于激励起了民众所提出合理建立的热情,真正架起了文化保护中政府和百姓之间心灵的桥梁。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陈中元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