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绘画及四家作品
精微雅正与混元疏淡的审美格调
元季绘画,画家们以个自不同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史中最杰出的伟大画家,我们从诸多的古籍文字中可以详知他们突出的成就,从遗留下来陈列在全球各大博物馆里的珍贵作品品鉴感受画家心灵深处与自然万物交融契变的“诗情画意”,便是中国绘画的真谛。欣赏中国画作品,我认为首先要从研究中国文化开始,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何谈解其民族之艺术,故绘画艺术是从民族文化中孕育诞生的。
元代画家及传世作品
钱选《浮玉山居图》,纸本,墨笔,淡设色,纵29.6厘米,横98.7厘米,上海市博物馆藏。此图以淡墨辅色而成,是钱氏山水画中最为代表作品,独特的表现方法,突破了前人青绿山水的传统模式,画中山石,不用勾填法,而是直接用堆撂的几何形体,顺势皴、擦、点、染,具有一种浑拙朴实而又雅致清秀的艺术效果。我于数年前过访上海博物馆获观此卷并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两卷《归去来辞图》《王曦之观鹅图》相以印证,从中获益良多,此卷钱氏以独特之笔法,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中又创新格,是一件难得的创新作品。
钱选传世作品《山居图》纸本,设色,纵26.5厘米,横111.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八花图卷》纸本,设色,29.4厘米,333.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紫桑翁像》纸本,设色,描写东晋诗人陶渊明策技行吟情景,表现出陶渊明潇洒、落拓不羁的性格,从画中自题可以看出钱选对前贤的敬仰之情,图中笔法精妙,设色淡雅人物真实生动,承传顾氏一派,较唐人更为古拙,为钱舜举杰作。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巽峰清癯老人,习懒翁,家有习嫩斋,霅溪懒翁等。吴兴人(中国浙江湖州),南宋景定间乡贡进士,南宋亡画院解体之后,在吴兴一带以卖画为生,一生不仕,“耻作黄金奴”,甘心“老作画师头雪白”。隐于绘事,以终其身,钱氏善画山水人物花鸟蔬果之类,创作力求摆脱南宋画院旧习,主张参酌北宋、五代、唐人技法。(吴升《大观录》)评:“花鸟师赵昌,青绿师赵千里。于隋、唐、五代、北宋诸名迹尤能探幽入奥扶其精髓”。钱氏在广泛吸取传统基础上自出新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创作主要体现在文人画气质上,即“士气”,力图摆脱“近体”,反对形似僵板无韵之作,使其画作注入了新的气息,对当时的画坛影响很大,花鸟画《八花图》为钱氏早期代表作,承南宋院体又更加精工细密,敷染入神,秀雅多资,富于人文气息,赵孟頫在至元二十六年(1271年)跋此图云:“此卷风格似近体,而敷色姿媚,殊不可得,尔来此公日酣于酒,手指颤抖,难复此作,而今后生多仿效之,有东家捧心之弊,则此图诚可珍也”,从赵松雪跋语我们知道钱氏在当时是影响极大的。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纸本,设色,纵28.4厘米,横9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氏此图绘山东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图中平川洲渚,江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笔意苍润,兼参右承、北范两家之法,树干作简略双勾,树叶墨点草草而成,柳树完全承董源《夏景山口等渡图》之技法,山峦荷叶皴披麻笔画出山体凹凸层次,山势峻峭,在变化中丰富笔情墨韵,设色淡雅,达到水墨浑厚、枯秀湿润、草木华滋的特殊效果,赵氏绘画在笔墨造诣与意境开拓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苍秀飘逸的画风,改变了唐宋人刻意求工的画法,这对元朝以后后绘画起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山水画方面尤为突出。明人董其昌云:“吴兴此图,兼右丞、北苑二家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这是对赵氏此图最好评价。
传世作品《洞庭东山图》绢本,设色,纵619厘米,横27.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以柔和设色,润泽笔墨,表现出江南山水之妙,虽有北苑遗迹,唐人青绿之痕,但又不是前人技法之翻版,而是在前人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并创造一种明净清雅的山水新格。《谢幼舆丘壑图》绢本,设色,纵27.4厘米,横116.3厘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我于上世纪90年代初访问该馆对此作了研究,深刻感受到作品流露出赵氏内心充满居“庙堂之高”却心怀“朝隐之心”的矛盾情绪。是图写晋代著名人物谢鲲放达不羁,悠游寄迹于一丘一壑的故事,图中山石树木细笔空勾填以青绿,不加皴点,吸收了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画法,极为古朴雅拙,赵雍跋云为其早年之作。虽无款题,但从画风面貌观察,此时赵氏作品还没有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
《浴马图》绢本,设色,纵28.1厘米,横15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细笔设色,绘骏马十四匹,分白、墨、灰、褐、花斑诸色,体格雄健,神态各异,或立于水中,昂首顾盼,或骏马临溪,各有姿态,有恬性乘凉者,有冲洗马身者,神情生动,互为照映,显示出画家构图功力及笔墨敷色之法,妙意无穷,河水清澈岸边柳树成荫冷暖对比,有阳光感觉,别有佳境。此卷作者中年所制,取法近体及晋唐画风合璧之作,人物生动趋于肥胖,画马得韩干李龙眠之法,肥硕追踪唐马造型。追求“恬静”“秀逸古雅”之风。
《水村图》纸本,墨笔,纵24.9厘米,横12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氏代表作品,绘江苏松江之南、分湖之东的一带景色。构图采取平远全景,远处群山逶迤绵延,近景平原点缀村舍林木,湖湾港汊蜿蜒其间,岸边芦苇蓬蒿迎风摇曳,点点渔舟,往来于湖面桥边,用笔多披麻,干笔水少,枯笔淡墨横拖纵扫,其意趣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有元、明人四十段跋语,洋洋大观。董华亭评:“以其萧散荒凉,脱尽董、巨窠臼,直捣右丞。”《双松平远图》纸本,墨笔,纵25.4厘米,横127.3厘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我于上世纪90年代初应邀访问该馆,对此卷作了研究,品鉴之中犹感赵氏是卷妙笔意无穷,遐思无限,款题“子昂戏作双松平远”。朱文印章“赵氏子昂”。图中近景画苍松位于怪石枯木间,远景写平坡矮山,山石空勾轮廓,不加皴染,间有飞白,松树则细笔双勾,简约古雅,平波江旷,意境萧淡,不失赵氏名迹之灿。尾跋自署:“仆自幼小学书之后,时之戏弄小笔,然山水独不能工,盖自唐以来,如右丞、大、小李将军,郑广文诸公奇之迹不能一二见,至五代荆、关、董、巨、范辈出,皆近世笔意已决,仆所作虽未能与古人比,然视近世画手,则自谓少异耳,因野云求画,故书其未,孟頫。”由此看出赵氏欲弃“近体”而直追唐、五代诸家。
《秀石疏林图》纸本,墨笔,纵27.5厘米,横62.8厘米。款署“子昂”,朱文方印“赵氏子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枯木石竹是赵松雪最为代表性的作品,在继承苏轼、米芾等文人画家笔墨技法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书法入画的笔墨意趣,并把文人画推向了成熟阶段,图中线条无处不包含着书法用笔,正如跋云:“飞白”写石,“籀笔写木”,“八法”写竹,浓淡于湿、方圆,使转、快慢、疾驰无不体现画家的文学性,书法修养和用“写意”抒发胸中情怀的豪迈气概。是一幅绝妙佳品,
《人骑图》卷,绢本,设色,纵30厘米,横5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为赵氏鞍马题材早期作品,与《人马图》均为其43岁时创作佳构,以唐人铁线描或遊丝描,保留了唐代遗风,在《人骑图》题“此图自不愧唐人”,也曾说:“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殆欲尽去宋人笔墨”。从此图中鉴,知赵氏对唐人画法的追求与继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松荫会琴图》绢本,设色,纵136.5厘米,横61厘米,美国人收藏。此图承北宋青绿山水风格,石边水畔古木虬曲偃仰,高士抚琴,知音静坐聆听,悠然神会,待童侧立,神态专注,远山坡势平缓,渐入烟霭,青绿设色,坡脚敷以赭石,右上有冯子振跋题数行,亦有郭衢鉴题,赵氏得意之作。
《红衣罗汉图》纸本,设色,此图为赵氏五十三岁时创作之珍品,我于二十年中反复获观,醉心此卷。图中绘身着红色袈裟的罗汉盤腿坐于青石树下,掌染朱砂,设色浓丽,神志安详坚毅,自然凝重,赵氏常与西域僧人往来“耳目所接”得写生妙法。笔墨敷色似唐人阎立本风格,面部勾勒皴染相结合,表现出印度僧人浓密络腮胡和黝黑的皮肤,与背景空白圆光相衬互映,突出鲜明,墨线勾勒皴擦,石青石绿层层罩染,有古朴青铜之美,树干盤屈虬结,老藤盤延而上。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古木竹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出墙图》上海博物馆藏,《幽篁戴胜图》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张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