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 原创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杭州西湖博物馆
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都长安三彩精华展
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大家想必都知道。画的是几位贵族妇女在赏花游玩,身姿窈窕,发髻上斜插一枝芍药,衬得人比花娇。
那你有没有见过“簪花男子图”呢。
这样的画当然有,例如明陈洪绶的《升庵簪花图》。画上的主人公叫杨慎,这位当朝状元仕途比较坎坷,被贬后干脆整日游玩。画里的他,头上戴了一圈小鲜花,格外醒目。
明 陈洪绶 升庵簪花图(局部)
传 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
男子簪花,早在唐代时就有记载,到了明代已经很流行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说:“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士苏颋《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延页之巾上。时人荣之。”
其实,古代男子化妆打扮,并不少见,敷粉施朱、熏衣剃面、护肤护唇,甚至染发刺青,都流行过。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的男性特别爱美,一是魏晋,二是唐代。特别是后者,国力强盛,文明开化,彩妆技术也相对发达。
最近杭州西湖博物馆的“一日看尽长安花——唐都长安三彩精华展”里,就有实例。
两件骑马俑,不仅体现了唐代男子的普通着装,不可忽略的还有他们脸上的“粉底”和“口红”。
古代男子如何化妆?一起来看看
/ 敷 粉 /
首先,你需要一个完美的底妆。
用来敷面的“粉”,主要有“米粉”和“铅粉”。
《齐民要术》中记录有前者的做法:用一个圆形的钵盛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细腻的“粉英”,然后暴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敷面。
魏晋时期,大才子曹植在见朋友之时“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子讫,傅粉。”——要先补个妆。
到了唐朝,人们也用粟米来做敷面的粉,由于粟米本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这款产品更不易“脱妆”。
最受欢迎的还是铅粉,铅粉的制作工艺早在南宋时就有详细记载,不过《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中均有提到它的副作用,铅粉有毒性,用多了导致面色发青。
/ 熏衣 /
用香料熏衣,很早就开始流行了。曹操曾经发布过一道《魏武令》:禁止烧香、熏香。但是没什么用,熏香的风气还是在士族中普遍流行。
/ 剃面 /
中国古代男性有蓄须的习惯,讲究须眉堂堂,他们为胡子做了细致分类:上唇的叫作“髭”,下唇的叫作“粜”,颊旁的叫作“髯”,而下巴的叫“襞”。
他们也很热衷在胡须上做花样,战国时流行胡须翘起,隋朝将胡须修成辫子。至于颜色,古人以紫、黄为贵,即所谓“紫髯”、“黄须”。
元 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局部)
宋 赵佶 《听琴图》轴(局部)
五代 周文矩 《文苑图》(局部)
/口脂、唇脂、面药/
口脂、面药是古代男子常用的护肤品,相当于今天的润唇膏和护肤霜。
唐代,有皇帝在腊日将“头膏 ”、“面脂”、“口脂 ”分发给朝臣的制度。这里的“脂”、“膏”来源自动物身上的脂肪,可以护发,,也可以涂脸 、嘴唇,防止皴裂。
唐制载:“腊日赐宴及赐口脂面药,以翠管银罂盛之”,可见,这护肤品的包装也很高大上。
同时,口脂的制作技术,在唐代大有提升。开始使用植物性染料,混合蜡、蜜、沉香等昂贵材料,滋润又有香气。并且还有一定的形状,《莺莺传》里写道:“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当时,做好的口脂被装进竹筒里,凝固之后导出,切成均匀的长度。
历史上的男性护肤达人,有明代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万历野获编》里的“士大夫华整”记录,张居正府上“膏泽脂香,早暮递进”。
/ 簪花 /
历史上比较确切记载男子簪花的时间大约是唐代。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说:“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士苏颋《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延页之巾上。时人荣之。”苏颋诗作的好,皇帝给他戴了一朵花。
南宋的时候,有“万树簪花满御街”的景象,并且簪花很有讲究,根据不同的时节、仪式、对象,有详细的制度。
明代保留了这一习俗。说起爱簪花的,还有一位名人,魏忠贤。冬春时节,他命人将牡丹花“罗列满堂”,到了夏天,又将栀子、茉莉等花朵“簪戴满头”。
除了敷粉施朱、熏衣剃面、护肤护唇,唐代男子和今天一样,也染头发,让自己显得更年轻。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记载了若干染黑须发的药方,如“生油渍乌梅,常用敷头良”、“黑椹水渍之,涂发令黑”等。
但男子化妆,比起女子来还是简单多了。
女子妆容分得很细,从发式到面部的各个细节,如眉、眼、唇、额黄、翠钿、面靥等等,几乎是可以妆饰的地方都不会忽略。而男士多只注重面部皮肤与唇,以及修饰胡子。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男子的化妆,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到特定的思想的影响下才兴盛起来,其范围也是基本上局限在上层人士中。
唐代女子化妆步骤
尽管唐代男子、女子都十分在乎容颜,但这些妆容却往往很难在唐三彩上保留下来。我们看到的唐三彩,釉色有黄、绿、褐、蓝、黑、白等,而人物俑的面部却大多是“素颜”。
这是因为,人俑面部通常是不上釉的,需以素胎供彩绘。陶俑施釉烧出来以后,工匠再在其面部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个过程叫“开脸”。由于缺少釉的保护,面部的色彩便因年久而消失。
也有少数偏偏相反,展览中就有一件陶俑,是全身施釉的。从模样看,是个胡人,半蹲着,怀中抱着类似袋子的东西。而至于全身施釉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
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都长安三彩精华展
看完古代男子妆容,让我们回到展览。
“一日看尽长安花”,杭州西湖博物馆的这场展览,汇集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联袂推近100件(组)三彩精品。
展品同名字一样好看。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多彩釉陶器,釉色有黄、绿、褐、蓝、黑、白等,以黄、褐、绿三种釉色为主,因而人们称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中国古代,“三”是多的意思。唐三彩以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釉料作着色剂,以铅为助溶剂,二次烧成。釉料在烧制过程中相互浸润交融,形成色彩斑斓的唐三彩。
唐三彩分期表
分期 | 时间 | 器物特征 |
第一期 (滥觞期) | 公元7世纪中叶至公元8世纪初叶(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 初唐时期 | 数量少,品种单一,釉色淡雅。三彩器皿首先出现。 |
第二期 (高峰期) | 公元8世纪初至公元8世纪中叶(唐中宗至唐玄宗时期) 盛唐时期 | 数量多,品种丰富,釉色绚丽,工艺精湛。唐三彩最高水平。 |
第三期 (衰落期) | 公元8世纪中叶至公元10世纪初(“安史之乱”之后) 中唐至唐末时期 | 品种及数量锐减,多为小型器,由多彩趋向单彩。人物俑消失。 |
展览中,有一位“小和尚”,推荐你一定要去看看。唐三彩在博物馆中见到不少,但用来制作唐三彩人俑的模型却很少见。
这件“陶俑模范”,1999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唐长安醴泉坊唐三彩窑址。他是个盘腿而坐的小和尚,身上的服饰线条流畅优美,仔细看他的面容,眉眼低垂,慈眉善目。
这件陶俑模型的特殊在于,目前还从未发现“和尚”模样的唐三彩人俑,而这件模型,至少证明了唐代是可能生产过这样的和尚俑的。
· 小彩蛋 ·
早期的唐三彩,部分在烧制以后还会用笔补充描画
于是
“看我的卡姿兰大眼睛”
▼
本文部分参考自:
赵连赏 《明代男子簪花习俗考》
胡敏《试析中国古代男性人体审美尚阴柔之成因》
王麒越《魏晋南北朝男性美容现象窥探》
李明《西安南郊唐代杨贵夫妇墓发掘简报》
张国柱《从唐长安两处三彩窑模具看唐三彩陶坯的制作工艺》
特此鸣谢
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都长安三彩精华展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7月26日
展览地点:杭州西湖博物馆 (上城区南山路89号)
展览内容:近100件组三彩精品
开放情况:全年8:00-20:00
________________
特别鸣谢
杭州西湖博物馆
________________
特约编辑:郑施诗
摄影:吴彦儀
出品:林梢青
ART一点
现已开通评论功能
留言分享你的看展感受
▼
来源:原创2017-05-01郑施诗 吴彦儀ART一点ART一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