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姓名:韩茂远
院校:四川美术学院
专业:国画系
作品名称:冬至
国画140×180cm绢本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本科的一次写生,让我有幸接触到了双林寺的韦陀造像,它所呈现出来的寓静于动的态势、独特的神韵以及\"以线入体\"的造型让我为之折服。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物造型,即使结构准确,但总觉得缺少中国传统审美中独有的韵味。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寻求改变,搜集了大量的有关中国传统造像的图像和实物,去体会当初工匠们的观察方法和状态,试着把客体的“象”与自己的内心体验相结合,在造型上追求“得意”,不断地去摸索具有中国韵味的造型语言。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叶华
作品名称:骑士
国画140×180cm绢本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本科的一次写生,让我有幸接触到了双林寺的韦陀造像,它所呈现出来的寓静于动的态势、独特的神韵以及\"以线入体\"的造型让我为之折服。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物造型,即使结构准确,但总觉得缺少中国传统审美中独有的韵味。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寻求改变,搜集了大量的有关中国传统造像的图像和实物,去体会当初工匠们的观察方法和状态,试着把客体的“象”与自己的内心体验相结合,在造型上追求“得意”,不断地去摸索具有中国韵味的造型语言。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叶华
作品名称:思言
国画140×180cm绢本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本科的一次写生,让我有幸接触到了双林寺的韦陀造像,它所呈现出来的寓静于动的态势、独特的神韵以及\"以线入体\"的造型让我为之折服。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物造型,即使结构准确,但总觉得缺少中国传统审美中独有的韵味。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寻求改变,搜集了大量的有关中国传统造像的图像和实物,去体会当初工匠们的观察方法和状态,试着把客体的“象”与自己的内心体验相结合,在造型上追求“得意”,不断地去摸索具有中国韵味的造型语言。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叶华
作品名称:冬至
国画140×180cm绢本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本科的一次写生,让我有幸接触到了双林寺的韦陀造像,它所呈现出来的寓静于动的态势、独特的神韵以及\"以线入体\"的造型让我为之折服。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物造型,即使结构准确,但总觉得缺少中国传统审美中独有的韵味。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寻求改变,搜集了大量的有关中国传统造像的图像和实物,去体会当初工匠们的观察方法和状态,试着把客体的“象”与自己的内心体验相结合,在造型上追求“得意”,不断地去摸索具有中国韵味的造型语言。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叶华
作品名称:骑士
国画140×180cm绢本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本科的一次写生,让我有幸接触到了双林寺的韦陀造像,它所呈现出来的寓静于动的态势、独特的神韵以及\"以线入体\"的造型让我为之折服。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物造型,即使结构准确,但总觉得缺少中国传统审美中独有的韵味。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寻求改变,搜集了大量的有关中国传统造像的图像和实物,去体会当初工匠们的观察方法和状态,试着把客体的“象”与自己的内心体验相结合,在造型上追求“得意”,不断地去摸索具有中国韵味的造型语言。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叶华
作品名称:思言
国画140×180cm绢本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本科的一次写生,让我有幸接触到了双林寺的韦陀造像,它所呈现出来的寓静于动的态势、独特的神韵以及\"以线入体\"的造型让我为之折服。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物造型,即使结构准确,但总觉得缺少中国传统审美中独有的韵味。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寻求改变,搜集了大量的有关中国传统造像的图像和实物,去体会当初工匠们的观察方法和状态,试着把客体的“象”与自己的内心体验相结合,在造型上追求“得意”,不断地去摸索具有中国韵味的造型语言。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叶华
艺术家简介:参展经历: 200 9 年 作品《雨杉》获首届三校联展一等奖。 2013年 时空留痕•西安美术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展,作品《灵》获优秀作品二等奖和马利院长提名奖并被学院收藏。 2014年 作品《古稀》入选第四届“思宁•墨韵杯”获二等奖。 2015年 参加“状态•真实”研究生教学汇报展获最佳创作奖,作品《卓霖》被思宁•美道艺术馆收藏。 2015年 作品《困》《不惑》《骑士》《倦》入选第四届研究生学术月。 2016年 临摹作品《章怀太子墓-殿堂侍卫图》、《章怀太子墓-侍女侏儒图》参加“丝路画语”——第二届唐墓壁画珍品临摹大赛获二等奖,并被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沈铭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