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写生路上---邹明胡杨写生2017年7月

  我喜欢金色的胡杨,大漠里的秋天,抖落一地金色,阳光下一片璀璨,人们无不为之动容,兴奋、激越,赏心悦目。但我更喜欢死去的胡扬,死而不倒,倒也不朽,铁骨铮铮!

  当一次又一次来到胡杨林写生时,我感到内心一直涌动着与之交融的情感,想默默地听风,那里或许可以感受一种生命的呼吸,夏季里的灼热,风吹得急促、不安,热风里干枯的胡扬更显刚硬。冬日里的寒冷,风吹得刺骨、冰凉,寒风里苍劲的胡杨更见坚挺。

  面对胡杨的写生,有冲动,有感动,动之以情的是作画间的即兴,随意。酷夏里的胡杨林,除了灼热,还有蚊虫,偶尔有风,也是热的,空气里散发出闷热,此时此刻的写生,更多的在于一种体验。偏于自然的写生,更多的是技艺,倾向精神的表现,重要的是思考,我画胡杨,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融合。体验来自真情实感,表现同样需要生动的技艺,往往在画的过程中二者会自然而然趋于一致。

  如果说一开始画胡扬是萌于冲动与激情,而时间长了则走入情不自禁的境地,在那里似乎可以找到自己内心世界的诉求。静下心来去思考,生活、生命这样平实而又肃慎的课题,在胡杨身上似乎都可找到不同的解读。活着,不倒;倒了,不死;死了,不朽!胡杨千年精神承载了一种生命的永恒。大漠里的胡杨,苍茫间,旷世里,更见风骨。

  胡扬的风骨,是一种气度,呈现于表面的肌理可见岁月沧桑,转换为一种气质,是一种精神。要画出胡扬的大气象,气度与气质是可见的,关键在于塑造。经历与感受固然重要,而落到实处,是画面结构的布局、气氛的营造。胡杨林里的写生,沉淀的是精神体验,要琢磨如何去表现,太像树了,是一种自然主义,而又不能不是树,还要有胡扬树的特质,笔墨在这里是有意义的,深入的探索,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想了许多,画,或许只是画,而画什么,怎么画,作为作画的人,赋之以思想,境界则不同。胡杨,不朽的胡杨,以画为之,或可生变。

作者:邹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