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0-26 11:10
比亚尼·梅尔高,“失望的偶然快感”Bjarne Melgaard, The Casual Pleasure of Disappointment
展览现场,红牛艺术中心,2017年,摄影:Andre Herrero
LEAP:你是怎样开始在红牛艺术中心工作的?
麦克斯·沃尔夫:2013年我离开Artnet后,红牛抛来了橄榄枝。虽然有些怀疑他们的概念能不能行得通,但我知道这个模式有它存在的必要和潜力。能让展览和项目获得可观的资金支持——传统的展览举办模式往往回避这一愿景——同时不倚靠一级和二级市场,这让我跃跃欲试。因为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雄心勃勃地做一些推动艺术家实践的展览,挑战观众的认知,同时还能免费向公众开放,有这样的特权真的很棒。
麦克斯·沃尔夫
LEAP:红牛用什么衡量红牛艺术中心的表现?
沃尔夫:红牛艺术项目与红牛创立的其它文化计划有些不同。其它项目大多能通过音乐会到场人数、门票收入或是传统媒体报道量来反映,而红牛艺术项目则需要寻求其它指标来衡量其质量:项目的成功取决于我们能为艺术家提供的实质机遇,和为公众提供文化项目的深度与质量。对于像这样长期持续且范围很广的对象,往往难以用有形的指标来衡量其成功与否,但是当你做了有影响力的事情时,你自己心里是清楚的。我们正是为此而努力着。最后,红牛希望对艺术的培育和进步做出持久贡献,而他们也明白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TOTAL PROOF: The GALA Committee 1995-1997”展览现场,红牛艺术中心,2016,摄影师:Lance Brewer
我想大多数机构在衡量其项目成绩时都有各种各样的量化标准,包括观众人数,新闻报道等。媒体覆盖率虽然应该考虑,但它也有一定的缺陷。公司明白,有效的媒体报道才具有份量,即使不是在总覆盖量上取胜。所以到头来这不是一场数字游戏,红牛也很清楚评估标准在这一语境下的细微差别。
麦克斯·沃尔夫与挪威实验艺术家比亚尼·梅尔高(中)合影
LEAP:在你看来,你们的展览项目是怎样的?从巴加尼·梅尔高到DIS,再到陈貌仁(Mel Chin),许多计划都与品牌隐隐相关。
沃尔夫:我们力求以项目各方面的均衡、广度,以及吸引的观众的多元性,作为衡量实力的标准: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既能让初露头角的先锋力量发声,又能阐明重要历史社会议题的平台。我们寻求有挑战性的观点,或许被认为疯狂的想法,甚至是坏点子,寻找别人不愿实施的概念或计划。红牛鼓励我们去冒险,给予我们真正的自由——包括失败的自由。我们怀着信念和默契去推动和扩大展览制造的边界。比起艺术家,更重要的是正在孵化的想法。就你提到的陈貌仁、DIS和比亚尼而言,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宏观规划中的定位,以及我们的赞助企业能够引发怎样的对话。所以我们欢迎这样的对话发生,而不是对自我批判采取回避的态度。不仅仅是我们的项目,还有许多艺术家也在强调与之相关的主题。
萨拉·梅霍亚斯,“花瓣云”Sarah Meyohas,“Cloud of Petals”,展览现场,红牛艺术中心,2017年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