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让手绢回来吧

2017-10-31 23:31

  人世间,有很多常用的物品正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消逝,而我们却没有留意到。

  当人们疯狂地追逐着那些泛滥成灾、真假难辨的名人字画、名窑瓷器之类的物件时,完全忘记了收藏的三大要素:一是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不能再生的原材料,三是赏心悦目的技艺。此三大要素必须来源于发现,而不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捡拾剩下来的东西,这样的收藏者永远不会有偿头口水的那种快感。因此,有些物件在外行人眼里是草,但在行家眼里却是宝,这就是所谓的“点石成金”吧。

  手绢的出现源于我中华民族,它是从头巾演变而来的。头巾始于先秦,到了东汉便有了女子手中擦泪的“巾”,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就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之句。在我收藏的清代青楼女子原照中,那些女子均持一方手绢,用手指勾住,走路时摇摆手臂让手绢随风飘逸。而且,那手绢必定是香的,这一摇一飘之间也必定暗香浮动、勾人魂魄。“巾”的称谓到那个时候大概改成了“绢”,“绢”和“眷”同音,从此“绢”便有了眷恋的隐喻。其实,不论男人、女人,他们都需要用手绢,而男人的手绢通常放在兜里。外国的男士则是将手绢叠成三角形状,很整齐地插在西装的上衣兜里,还必须露出两只角,那只是作为装饰,一般不使用。

  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人手一块手绢,而生产手绢也曾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产业,上海、杭州等地都建有手帕厂,并且相当出名。

  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手绢,记得刚懂事时母亲便将一块成人手绢挂在了我的胸前。长大支边返城之后,正是手绢成为我国重要出口产品的年代,不少人因为自己被分配到手帕厂而感到自豪,说起自己的工厂时会骄傲地说:“帕儿厂!”那时,几乎所有来杭州出差、游玩的中、外人士都会买几方杭州手帕厂生产的手绢回去当作纪念品。可是直到上世纪末期,纸巾迅速取代了手绢。10年前,上海老城隍庙旧货市场上一叠精美的手绢设计样稿,被我坚定地收入囊中,因为这种样稿的手工美术纸已停止生产,而所应用的矿物质含量很高、很厚重的颜料,也早已被化学成分的颜料所替代。更重要的是,这些样稿的设计师都是当年顶尖的美术学院的高材生,而这些设计样稿正是他们在遇到改革开放空前宽松的形势之下,全心身倾注青春激情的见证。只可惜历史的尘埃瞬间将这些圣洁的结晶湮没了!

  2009年,我去了一趟瑞士,在日内瓦一家很古老的餐厅里用餐时,居然发现每位餐桌面前摊着的竟是一块块布质的餐巾。虽然这些餐巾很旧,边角也都起了毛糙,但是工作人员把它们洗得很干净,我当时心里五味杂陈,深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此巨大。这一差距在于中国人喜欢说教和被说教,而西方人不会去说教别人,他们做事情都是只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也许他们早就明白说教的人往往自己不去做,或者根本就做不到,但偏偏还要让别人去做。比如勤俭节约,比如环境保护,比如人材培养,比如纪实摄影……我们喊破了嗓子所散播出去的可怜的影响力,远不如人家一家小餐馆实实在在的坚持来得感人。

  那一夜我喝醉了,迷迷糊糊看见餐厅主人是一位80多岁的银发老太太,她在听服务生说:“餐巾都洗破了,已经旧得不能再用了。”老太太沉思了一会儿,进去拿出几件新的白色上衣对服务生说:“把这些拆了改成餐巾吧,反正我也穿不上了。”说着她举起一件上衣,将其抖开,深情地望着那些绣满花边的衣领和胸襟。

  我似乎又闻到了中国手绢在一摇一飘之间,一缕缕暗香袭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王秋杭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