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2-12 14:09
位于东京六本木之丘(六本木ヒルズ )53层的森美术馆,是日本最前卫的美术馆之一。
六本木ヒルズ 入口处的雕塑(图片来自森美术馆官网)
森美术馆入口处的雕塑(图片来自森美术馆官网)
森美术馆自2003年开馆以来,摄影、建筑、设计、装置、媒体等当代艺术是其所举办展览的核心构成。没有常设展,美术馆每年都会有3个企画展,每一次的展览,美术馆会根据作品的形态的规格,完全改变馆内的布局。为作品的呈现提供了最佳的展示效果。
和日本经常提到的“期间限定”一样,不仅展览是“期间限定”,连美术馆的布局体验也同样如此。展览现场的感受,也是在二次传播中无法得到的。
艺术商店
每一次逛完展览的余韵还未散去,出口处经过艺术商店,一定会再次被惊喜拦住。美术馆的艺术商店展览周边其种类之多和精致可爱程度,都让人忍不住带回家。
艺术商店展览画册中 奈良美智 的作品
11月份的哆啦A梦展(THE ドラえもん展)的周边,有可食用的记忆面包,虽然不会有真的神奇效果。但在逛完展览,重温了熟悉的桥段和情节之后,买到这样的记忆面包,唤起了儿时动画片有关的回忆,就好像那时候小小的愿望被实现了一样。
不同种类的展览图书(通常是日英对照),也为观展时遗漏的部分信息提供了参考,同时,或者弥补部分作品不能拍照记录的遗憾。看完哆啦A梦的展买了这个展览的画册集,当时有的作品不能拍照,买回来书,总感觉有一点安心。
观景台
六本木之丘有名的观景台和美术馆的票是通用的,从美术馆商店出来就是半环形的观景台,可以看到东京日落下的建筑尽收眼底。也非常值得一去的。天气好的话还能看到东京塔。
美术馆出口处的半环形观景台处(图片来自森美术馆官网)
展览会
森美术馆目前正在进行的是阿根廷艺术家林德罗·厄利什(Leandro Erlich)的个人展,《林德罗·厄利什:看见与相信》(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展期持续到2018年4月1日。
《泳池》(图片取于《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
艺术家因金沢21世紀美术馆的永久展示作品《泳池》(スイミング?プール)而在日本广为人知。此次展览包括最新作《教室》(classroom)在内涵盖了雕刻、影像、参与型的装置等形式共40件作品。Leandro Erlich的许多作品都利用人的五感,制造了幻象与错觉。进而推翻观众对于真实世界的既有常识,所以在体验他的参与性装置作品时乍看与常态无异,但若仔细观察,又会对作品的这种不合理性感到惊奇。
《反射港》(反射する港)(图片摄于现场)
比如,入口处的这第一件作品《反射港》(反射する港),看上去这是在水中漂浮的船只,随着水的晃动,船身也在微微起伏。然而实际情况是,馆内并没有水,这五只船只是单纯的雕塑作品,而船只的晃动起伏也是事先经过电脑程序计算,仿照真实的船只晃动频率而生成的。
《反射港》线框图(图片取于《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
这件作品的展示室,除了作品本身微弱的的光亮,整个空间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状态。观众在黑暗房间里的紧张感,让视觉成为唯一获取信息的入口,艺术家也正利用此欺骗了观众的眼睛,营造出水中浮动的假象。
《地铁》(subway)(图片取于《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
展示空间里作品的不确定性,常常令人感到惊喜。比如在白色的墙壁上出现了地铁的车门,这件作品《地铁》(subway)将观众的视角也放于车厢中,能看到对面另一节车厢内坐着的人。
地铁四通八达的东京,地铁是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经过的场所,然而在美术馆的墙壁上突然出现了一节车门,这样日常化的场景时,竟然会有一种疏离感。 代入乘客视角的观众,在这件作品前驻足时,大概会想“这哪条线路的地铁呢?下一站会是哪里呢?”然而在作品面前,观众永远在无限延长的“途中”,这件作品前的时空也是无限延长的。
《电梯》(elevator)(图片取于《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
除了地铁之外,这件作品《电梯》(elevator)的周围也围满了观众,从电梯门侧的玻璃往里看,会发现一个无限反射的空间。
《试衣间》(changing room)(图片取于《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
这件作品《试衣间》(changing room)同样利用了镜面的反射,多个角度的镜子带来的错觉让自己混淆了试衣间真实的出口,左顾右盼的慌乱中,试探着着面前的镜子,眼睛好像此刻也在欺骗自己。
当然这件作品也成为了拍照圣地,接着随手po到社交平台,又顺带宣传了这一件作品。 去 这个展览之前这件作品在twitter上的出现频率之高,让人无法忽视,但是在图片上看到这件作品时,大概留下了“镜子”“绵延的空间”这样的印象,但是去到现场身处这件作品其中时,镜子营造的视错觉,直接会影响到整个人的情绪。
《试衣间》(changing room)(图片取于《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
当时在这个空间,身体前后左右镜子中都是自己的形态,有种失衡的紧张感,伸出手试探着碰触前面,确认是否是镜子,如果不是的话,才敢小心翼翼的迈过障碍物。这样的作品体验可能在创作之时,就有意将观众的知觉考虑在内吧。
《试衣间》(changing room)(图片取于《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
《美容院》(图片取于《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
接下来的这件作品叫《美容院》,在常识里这里有镜子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该有镜子的地方,却把镜子拿掉,只留下镜子的框架。在现场如果是两个认识的人面对面坐看到对方的脸,像是对话的场景,然而架于两者之间的却是美容院的镜子。
《美容院》(图片取于《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
《美容院》线框图(图片取于《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
我和同行的朋友也去坐着,忍不住发笑,却不知道为什么,大概会根据作品的场景的提示,下意识根据想象主观的补全作品的信息,因而觉得这样的场景荒诞又有趣吧。在这个《美容院》的装置面前的确要先抛开惯性和先入为主的概念,才会发现更好玩的体验。
《建筑》(building)(图片取于《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
这次展览中体量最大的装置作品《建筑》(building),观众们在这件作品前可以说是放飞了自己,以各种扭曲的姿势躺在作品上,然后对着斜向45度角的镜子凹出造型拍下自己挂在墙上的假象。
《建筑》(building)(图片取于《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
围在这件作品前排队的人,看着以各种狰狞的姿势躺在“墙”上的人,脸上大概都是emmm“我肯定不会这么做作啦”这样的表情。然而当自己真正躺上去的时候,会根据作品中窗户以及栏杆的位置,认真调整自己的造型,让镜子中的自己看起来像更加真实的挂在墙上,然后不停的按下手中的快门。让现实中的不真实更加接近镜子中的真实。
《建筑》线框图(图片取于《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
展览除了真实的作品呈现,还有艺术家其他装置作品的模型,印象最深的还是在金沢21世纪美术馆永久展出的作品《泳池》(the swimming pool),虽然还没有去金沢看过作品本身,但是在展馆看到还原度非常高的模型时也小小的兴奋了一下。
《泳池》(图片取于《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
真实中施放的影响让虚拟的状态显得更加真实,“水中”穿着衣服行走的人,折射着阳光的水面下,好似在photoshop中被加上一层波纹滤镜。观众沉浸在艺术家伪造的“真相”中,享受着“好看”幻象的欺骗。
在展览中充满错觉带来的假象,令人质疑通过感官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可能只是稍微调整一下平时无意识地观看日常事物的习惯,也会稍稍改变自身看待事物的方式。
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
东京都六本木之丘中森塔53楼(森塔共54层)
TEL:+81 3-5777-8600
10:00-22:00/周二晚上5点闭馆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