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无须笔笔中锋

无须笔笔中锋

 

中锋指行笔时笔与纸面大约呈九十度,笔尖在所写的线条的中央运行。侧锋指行笔时笔锋与纸面呈小于九十度的斜角,笔尖往往在所写线条的一侧。中锋质直、圆浑,侧锋姿媚、妍丽。篆书多用中锋,隶、楷、行、草书中侧锋并用。写字不必笔笔皆用中锋。

书法上自古有中锋与侧锋之说,并且二者相争,纠缠激烈。儒学道德观念,重视不偏不欹的中正之道,而忌讳偏、侧。事实上这种观念颇为偏执,混淆了艺术与伦理的本质区别。

书法用笔中、侧锋兼用,自古皆如此。王右军以侧锋取妍,旭素草书时时也用侧锋。然而,唐人楷书将中锋发展到了极致,尤以颜柳为典型。柳公权认为“笔正则心正”,给中锋用笔蒙上了道德及政治色彩,使人对中锋有一种敬畏和崇高感,这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人崇尚写意书风,多喜爱并擅长行草书,对侧锋用笔有了新的理解。他们多主张中、侧锋并用的方法,苏轼云:“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颜柳等唐楷单调的用笔也遭宋人非议。米芾云:“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米芾书法力追魏晋风度,用笔沉着痛快,八面出锋,中侧并用,变幻莫测。南宋姜夔批评唐楷过于平正,缺乏魏晋书法的飘逸之气。他还批评颜柳楷书勾挑专用中锋,指出唐楷追求平正是一种实用而非艺术的标准,是科举取士的产物,这正是唐人楷书毛病所在。这的确是一个敏锐的发现。姜夔云:“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晋、魏飘逸之气。”“至颜,柳始正锋为之,正锋则无飘逸之气”。在宋人书法中,中、侧锋并用很普遍。苏轼握笔斜侧,颇多侧锋用笔。米芾的八面出锋,黄庭坚的“令腕随已意左右”也是兼用侧锋的经验之谈。这些都是对唐楷笔笔中锋的用笔方法的充实和调节。

明清人书论对侧锋用笔多有翻案,有的认为虽然中锋用笔易于劲挺,但是侧锋易于妍美。更有甚者认为二王写字皆非中锋。倪苏门云:“羲献作字,皆非中锋,古人从未窥破、从未说破。”这可谓一语道破天机。朱和羹《临池心解》谓:“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常侧笔。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掠,翩然下攫,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所以论右军书者,每称其鸾翔凤翥。”可见,宜用中锋则用中锋,宜用侧锋则用侧锋,二者本无高下之分,而应根据表现对象的艺术效果而定。杨守敬也极力主张用侧锋,云“大抵六朝书法,皆以侧锋取势……且不论他人,试观二王,有一笔不侧锋乎?惟侧锋而后有开阖、有阴阳、有相背、有转折、有起收、有停顿,古人所贵能用笔者以此。若锋在画中,是信笔而为之,毫必无力,安能力透纸背?”言之颇有道理。

 

作者:朱友舟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