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转过街角的孩子”

“转过街角的孩子”2005-05-27

一个冬天的早晨,太阳还没出来,在城市里的一个街区,残雪镶在环城马路的边上,透露着寒冷的气息,纵横交错的街道空空荡荡,没有车也没有人,一片一片的高楼整齐而单调,城北的方向上有一点树木的影子。这时候,在这个城市街区的纵轴线上,位于南端的一个街角,闪过一个匆匆而去的身影,一个孩子的身影。他被称作“转过街角的孩子”。实际上,这是一幅油画的名字,这幅画是我在韩国全罗北道美术馆“中国美术之今日”展上看到的。

站在这幅画跟前的时候,它很有点特别的题目吸引了我。我本能地按题目在画上找那个孩子,可是,第一次居然没有找到,满眼是高楼街道马路,没有一个人影,像我在上面描述的那样,它甚至令我联想到标准的街区设计效果图。我当时想,这大概是先锋画家的油墨和色彩的游戏罢了。就在我想再玩味一下这个游戏的玩法的时候,我看到了那个孩子的身影,并感到一种震惊:在这么大的(画幅估计有近1个平米)空间中,那个孩子的身影是如此之小,而画家却又以他为主题的。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也许没有什么考虑,画家只是把他的生存经验和感触展布于画上,邀请我们一同去体验其间的况味。那分明是人的某种状况。在偌大的物质空间中,人只是一个渺小的、容易遭忽视的身影。满目的房屋街道呈赭黄色,唯有那孩子的身影是一抹灰色,像一片汪洋中漂浮的一叶扁舟。谁能看得见这样的空间里这样的身影?在日常的经验中,当我们专注于一个目标(人或者物)的时候,对象总是显示得清晰、具体、突出,我们减少甚至取消了景深,背景模糊,没有其他的信息干扰,空间向所有的方向引退,或者说从所有的方向挤压到对象这里。这时候我们觉得真切,觉得抓住了真实的全部,就像你紧盯着爱人的脸庞,觉得那就是你整个的世界一样。但,这是幻觉,是心造的幻影。

《转过街角的孩子》似乎就是为了打破那心造的幻影,为此画家表现出一种极端的姿态,它将我们希望看到的人处理得非常模糊,模糊得像一个影子似有若无,像一阵风转瞬即逝。画面将街道、房屋等处理得那么整饬和清晰,适与表现那个孩子的笔触形成强烈的对照。它以此驱迫我们从幻影里走出,去接近更为真实的存在。于是,当我们努力辨识那个心仪的对象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注意那笼罩着他、包围着他的空间。

人的存在与物的世界的这种关系,也许更为真实,以人或以“我”为中心的视角则显得了偏狭了。

挤满画幅的这些物的存在,却让人感到了空虚。那里面本该有人,可是我们除了那个转过街角的孩子的身影,看不到一个真正的人。也许有许多的人,像这个孩子即将面临的局面一样,在这个或那个街角,被巨大的物的存在吞没。这是一个无人的世界,那个孩子的身影所传达出的孤独感和怪诞感,一下子从画面里升腾出来。

离开那幅画的一刻,恍惚间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转过街角的孩子,我们都是转过街角的孩子。也许你要问,这幅画是谁画的?真的很抱歉,我忘记了作者的名字。不过话说回来,就像一位哲人说的,如果你觉得一个蛋吃起来不错,何必要问是哪只鸡生的呢?

 

作者:弓如霹雳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