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卓鹤君
宋君柏松,出画集,予以文示贺,酝酿数日,文章在胸却无引笔之句。今日晨起,窗外秋风瑟瑟,细雨潇潇。于是,品茗窗下,观雨听风,景触思绪,感悟良多。江南自古多雨天,土润物华,赋予艺术家之灵感,孕育了江南地域文化艺术那"水"一般滋润的特色精华。玄幽而华丽的大地,无限生机,横溢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就是这多雨的天,水灵,味浓。以无限的魅力净化于平淡,天趣,幽玄,清雅,朴拙与壮丽。甘醇的清淡之韵,如丝竹之声,似杳杳之音......老子曰:"味无味。""纯素之道,唯神是守。"明人胡应麟《诗薮》"诗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若格不清则凡,调不清则冗,思不清则俗。清人黄子云《野鸿诗的》"理明句顺。剑神藏,是谓乎淡。"这是我对柏松山水画的第一感受,如雨天品茶,养神。
吾与柏松多年之交,平淡如水。感触到柏松的为人,心以"清"以"淡"为本。益于自身的修养之中,也不乏艺术家内心才情之热烈。这是艺术家心境中纯真的精神魅力。正是这种魅力,表述在自己的作品中。如甘露,如雨水,洗刷心灵,淡化人生,优化灵感。这是我从"水"中体味柏松的画,同时体味着"水"所带来的无限魅力。
魅力,是吸引人的力量。它是艺术家启发人们激起情感的一种抽象原动力,它不局限于简单意义上的绘画技巧的革新,以及笔墨意义上的造型能力的展示。它是一种精神上的赋予,是引领画家们的思维与视觉,给予人们在审美意识上的一种共鸣和精神上的兴奋。柏松在这方面的努力,在画中表述得极其真诚,他努力使自己创造的艺术语言,尽情地在表达中享受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大自然情怀。文艺之道功在修心养性,澄明心情,达到一个体静心闲的悟觉境地,感悟心灵与大地的契合,表达感受天地之灵气,顺于自然,顺于人性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努力于魅力的长存。这就是柏松内在的心境,一种精神的追求方向。近日看柏松的画,我悟到了他的努力,而且是表现得如此之真情与自信。
中国画艺术是以技法为手段,所以把握好艺术创作上的表现方法就成了艺术家的必备条件,驾驭好笔墨语言就成了画家表达心境的极为重要的手段,这种驾驭能力就是画家的生命力。柏松不断对自己的笔墨造型能力进行磨砺求索,为提高作品营造能力与表达内在的博大气息中坚持不懈的努力,以达笔淋漓浑重,严谨的意象经营与细致入微的形象刻划,表达大地的呼吸生气与一种诗意的气息。表述自我的心灵的感情色彩。着眼通过生活,体悟外师造化的精神实质,带给我们的是深邃的内涵,对大自然认识的一种新的启迪。他在表达大自然的柔劲,情趣与意趣中同时表现大山大水的宏伟与胸襟。一种刚柔的质感,意韵生动,笔墨间的相辅相成,使笔达刚,墨达柔,表达自己的心态与意念。赞美着华夏大地。
柏松的画,创作语言的进步,是近年来的一大收获,其不断提升的笔墨语的所表述力和视觉力,凸现出一种畅神的理想境界,应该说是他努力的结果。仅此,不难看出他是一个苦行僧,刻苦求索,步步进退,磨练自己的笔墨技法,在传承上不断推敲,不断琢磨画面的经营,在意境之表达上赋予更多的色彩和情感。顾汉昌先生对他的画评中讲到"他大胆采用树石同勾,"云水同源"的笔法。将皱法和取向造型合二为一,使画面达到一种深邃苍茫,大气古旷的艺术效果。"李华树先生则评其山水谓:"林麓互错,暗石藏山,岩谷掩秀,随水构桥,依势筑舍,境深隐树里,尺承转合,自然天成。彼画面树石不分家,亦树亦石,亦云亦水......"这是柏松在技法表现上的一大突破,同仁有感,甚难。树石溶为一体,并能下笔如神,并非易事。明代杨慎《画品》云"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面千里在掌。有象由之以立。无形固之以生。妙将入神。圣能通圣。宣止开橱则失。挂壁则飞而已克哉。"明代,沈颢《画麈》云"笔与墨最难相遭。皱之清浊在笔。而势之隐现在墨。"柏松深谙先贤们种种妙论,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尝试,并有所获。他在营造大自然丘壑与林木混为一体共呼吸这说明了画家体悟大自然,与大自然戚戚相生,妙得天地之真气。清人唐岱《绘事发微》云"自天地一阖一癖,而万物之成形成象,无不由氧之摩荡自然而成,画之作也亦然。古人作画,以笔之动而为阳,以墨之静而为阴。以笔取气为阳,以墨生彩为阴,体阴现阳以用笔墨。故每一画成,大而丘壑位置,小而树石沙水,无一笔不精当,无一点不生动,是其功力纯熟,以笔墨之自然合乎于天地之自然。"我想柏松是正是如此,努力寻找自己的研究方位,是值得赞许的。柏松,他爱大山,又爱清泉,他爱大气浩然,又爱情趣盎然,他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寄寓在艺术的天堂中遨游,为山水传神。
再细读柏松的画,越看越走进他的诗情画意之中。唐、王《山水论》"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荡秋水,芦岛沙汀。冬日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柏松的山水画中,无不表述着四季带给人们的美景与之遐想,诚如宋代郭熙《林泉高致》所云:"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天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柏松笔下的四季清华。给我们一个为此而赞美的感叹。一种畅神的情怀和醉意。柏松是一位淡泊人生的画家。常常以"人品""画品"的修养要求自己。"品"是中国文化人的精神标准。宋人赵孟藻《论画品》曰:画谓之无声诗,乃贤哲寄兴,有神品,有能品。神者才能清高,挥毫自逸,生而知之者也。能者源流传授,下笔有法,学而知之者也。"谢赫在《古盈品录》中编"六法",把"气韵"列第一法:荆浩杂《笔法记》中提出"一曰气,二曰韵"、"气韵"、"气韵生动"为第一品评标准。可谓"真者,气韵俱盛"。又如:"宋代郭若虚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清代,张庚《浦山论画》云"盖品格之高下,不在乎迹,在乎意。"柏松一直来极注重山水画之品位,静心于山水画本身的探索之中,沉浸于创作的神秘中得到自信,其努力追求的品位可谓高古。古人在品位评定上既品艺又品人,所谓画如其人也,就是:人品第一,其画在后。只有人品高,才能画品高。柏松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力,全部溶入在画中的品格上,不断提升。他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兢兢业业,在画中求索。故天道酬勤,他得到了天酬。这天酬就是他在艺术上的不断突破的成功与成就。
艺术家表达自己的理念是有阶段性的。艺术的追求到了一个阶段,所要表达的理念又会继续演进。当到达一个新的境界,艺术目的也就会不同了,随之而来的是手段会变得单纯,甚至会超越常人的灵性,会从纯理性发展到纯感性,并会走向极端。艺术的表述走向自由王国,到那时,其所表达的艺术作品将会更精彩,柏松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实力成为当代出色的中青年画家,前景灿烂。往往不于言表者,其内心却心潮澎湃,他会在自己的佳作中,坦荡其胸怀,横溢其才华,表述其心境。我期待再看到他新的力作,不断有所感动,有所启示!有所兴奋。
2005年11月于杭州
作者:艺术家自助官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