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界尺与槽尺研究

 

现代学院课堂中显然也已经不见界尺槽尺的踪迹,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对建筑在山水中有关的所绘作品,更多地是承续着明清绘画观,问题在于至元以后绘画观的演变,以林木、山石、屋木的生发方式看,更多地来自画家对经营章法时的考量,而较少于对实际物象的观察和体念。这与宋人的绘画观决然不同,宋人重常“理”,其在笔墨敷色运用中皆透过对物象本身实际的观察、体认而绘画,因此笔墨和设色目的是表达出物象常理,在图中无掺杂多余的笔墨及颜色。换言之,宋人绘画的常理是注重图中章法的合理性,而非真实性。至元代画家大都善书,并以书入画,行笔趋于活泼生动,更有放纵之笔,由此勾斫山石之笔亦可勾画水纹,画坡陀之笔也可画屋木,这就造成了屋木山水的衰退。这中间缺失了一个重要环节——“界笔直尺”的基础。

 

“界画”。“界”指界尺,指使用界尺引线做画。对界尺做画工具的描述鲁迅先生在《致魏猛克》1中虽然非常形象地作了使用介绍,但是具体形状尺寸仍不够清晰。据原杭州大学数学系沈康身教授对杭州市园林局收藏明代界尺、槽尺的介绍,2可以知道明代界尺长六百一十毫米,宽六十毫米,由等大上下两条直尺组成,两直尺之间用二铜杆在左右端连接,可变化水平高低位置。槽尺长二百一十毫米,是开有半圆糟的木杆。作画时将毛笔紧贴半圆槽壁,手持槽尺笔,并可根据直线的粗细需要,调整笔锋露出槽口长短来确定粗细,再以槽口紧依界尺的上尺边缘行笔。另有一种槽尺的制作方法是剖开笔管成圆,将毛笔夹在其中。不管槽尺的制作方法有几种,槽尺的主要作用是使毛笔与界尺之间墨不会外渗,行笔引线有所依循,不致偏差,并能保持线条的“笔墨均壮”。毛笔以“七紫三羊”兼毫笔的使用较为合适,因为“七紫三羊”笔心用紫毫(野兔毛)锋尖而有弹性,笔肚部分外裹羊毫可起含墨多的功能,同时墨汁流量均匀缓慢,可以画粗线条,也可以画长线条时而不必中途吮墨。

 

宫室建筑中横线、直线部分使用界尺、槽尺,在运用界尺画平行线时,界尺的上尺有高低升降功能,勾平行线时既准确又快。而勾勒建筑中的竖直线部分时,会使用第二把小尺寸“L”型尺,并与大尺寸界尺形成直角容易勾勒梁柱等竖直线。勾勒宫室时,界尺与徒手应当结合使用,这样使界尺画会显得生动。

 

使用界尺的用笔虽然“笔墨均壮”,但是也容易使画成“死画”。所以以篆入画,是以篆书的笔法结合界尺画屋木。以篆入画,是以篆书的笔法画屋木。分析篆书和画屋木的用笔都需要“笔墨均壮”圆劲而挺直,因此善长篆书也是画屋木的必备基本条件。初唐阎立德、立本兄弟的父亲阎毗在隋朝为“将作少监”,他不仅负责营造宫室、宗庙、陵寝等土木工程,而且《历代名画记》称他“工篆隶,善丹青,当时号为臻绝。”由此可见篆书与屋木画的用笔渊源。而五代宋初郭忠恕以篆籀笔法入屋木的认识与运用更为精湛。在郭忠恕传世著作中,有《古文尚书(释文)》、《佩觿》、《汗简》。其中《汗简》是郭忠恕多年研究古文的成果。书中辑录五代时期传世古文2400余字,他对《说文》、魏〈三体石经〉、石刻文字和历代手抄本等,分别部首加以归类,保存了古文在五代、宋初时期的面貌。对古文字的研究也使他精于篆籀。《宋史文苑·郭忠恕传》记录了郭忠恕“尤工篆籀”。从遗留下来《三体阴符经》的石刻,3可以证实郭忠恕对古文字研究和篆籀的书写能力都有极深的造诣,并且以篆书的用笔法画屋木。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已经指出:“画之为屋木犹书之有篆籀,盖一定之体。必在端谨详备然后为最。忠恕俱为当时第一,岂其二者之法相近而然耶?”4明人陈继儒以“郭恕先以篆籀画屋,故上折下算,一斜百随,咸中尺度。”5说出了屋木画的基础练习是篆书,清人王澍在《论书媵语》中谈及用笔之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6世以此语举似沉着,非也。此正中锋之谓,解者以此悟中锋,则思过半矣。”篆书所需要的基本功练习是正中端坐,挺背收腹,腹部呼吸,吐纳均匀,持笔悬腕,中锋微逆用笔,可使笔锋切入纸内,粗细均匀,运腕、运臂,训练写圆圈、拉长线条(有直线和波浪纹曲线),久之,长线条可一笔到底,而且能写长笔,虽到末端而气不竭。圆圈可使腕、臂,达到圆转无碍的境界。基本功的训练,无非是使手臂、手腕、手指产生肌肉记忆,做到心手相印。清人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练笔法条中说:“练之之法,先练心,次练手。笔即手也。古人有读石之法,峰峦林麓,必当熟读于胸中。盖山川之存于外者形也。熟于心者神也。神熟于心,此心练之也。心者手之率,手者心之用。心之所熟,使手为之,敢不应乎?故练笔者,非徒手练也,心使练之也, 练时须笔笔着力,古所谓画穿纸背者是也。拙力用足,而巧力生焉。巧力既出,而巧心便随巧力而出矣。巧心巧力,互相为用。”从而从心所欲。“庖丁解牛”、“轮扁斫轮”和“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唯手熟尔’”皆以心手相练为基础。

 

吴道子功力加技巧的“神话”《唐朝名画録》记载:“吴道子画兴善寺中门内神圆光时,长安市肆老幼士庶竟至观者如堵。不以装背为妙,但施笔绝踨皆磊落,逸势又数处图壁只以墨踨为之,近代(隋唐)莫能加其綵绘凡图圆光皆不用尺度规画一笔而成。其圆光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吴道子“神助”的功力。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论吴道子画圆光一文,谈论了此中的原由。“……画家为之,自有法,但以肩倚壁,尽臂挥之,自然中规。其笔画之粗细,则以一指拒壁以为准,自然均匀。此无足奇,道子妙处不在于此,徒惊俗眼耳”。7吴道子画屋木时可以不借助界笔直尺而能“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使“死画”提升到以“技进乎道”的境界。其中不外乎“唯手熟尔”的从心所欲。

 

明代钱杜记载了郭忠恕画水:“郭忠恕画《清济贯河图》,一笔贯四十丈,安能有若是之长笔?大抵笔墨相接处,泯然无痕耳,此即画水之法。”8如果以篆一笔写四十丈,当然不会有接痕,因此画一笔长水也就不会吃惊了。

 

依赖界尺、槽尺拖拉直线,与借助界尺、槽尺以篆笔写直线,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因用毛笔拖拉虽易而快但直线僵硬死板。借界尺以藏势遏锋入画,则线条圆润而富韧性。这其中就是界画与以篆入画,也是“死画”与“真画”区别的关键之一。

 

今天学院制教学与宋代画院的绘画学习有着诸多的及为相似点,经历几年每天长时间的系统训练,最终使入门者具备扎实的技能。诸如赵干、郭熙、张择端、王希孟、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李嵩、等画家都出自画院的系统教育而促成了宋代绘画的辉煌成就。所谓“院体画”、“匠气”都只是从认知角度的不同对“匠画”所发的微词,这丝毫也无损经过系统培养的画家所创造的绘画成就。而今山水中对建筑题材借助于界笔直尺的画法在渐渐衰退,归结原因明清相当长的时间中被主流绘画观所鄙视唾弃。以至于在世人眼里一经使用界笔直尺既视等同为画匠,这无疑无法以正常态度对待唐宋人的“界笔直尺”。

 

1“古人之‘铁线描’,在人物虽不用器械,但有屋宇之类,是利用器械好。我看是一枝界尺,还有一枝半圆的木杆,将这靠住毛笔,紧紧捏住,挨了界尺划过去,便既不弯曲,也无粗细了。这种图,谓之‘界画’。” 鲁迅著,《致魏猛克》载《鲁迅全集》第13卷,书信(1934-1935),2005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第69、70页。

2沈康身著,《界画视学和透视学》,载《科技史文集》第八辑,198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61页。

3《三体阴符经》刻于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石,全文刻于唐(隆阐法师碑)碑阴。有唐李阳冰篆书风格,也兼有魏《三体石经》的意味,字体古朴,用笔藏势遏锋,含蓄有力。

4宋刘道醇纂《圣朝名画评》卷第三,屋木门第六,载《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459页。

5陈继儒《妮古录》卷一,载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集,第616页。

6唐代禇遂良在论书》中首先提出:“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印印泥,指印章印在泥(古代一种类似今天火漆的紫泥,于上加盖印章,即遗留至今的封泥)上,深入有力,永存其真。

7(宋)沈括著,张富祥译注:《梦溪笔谈》,第187页。

8(清)钱杜:《松壶画忆》卷上,载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集,第1525页。

 

作者:陈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