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自序

自幼在西湖边长大的我,与现在的中国美院南山路校区隔墙而居。印象中,自己小时候属于淘气和贪玩的那一类小孩,每到放暑假,不是跳进西湖里游泳就是爬到树上抓知了,晚上还要和小伙伴偷偷的溜出去抠蛐蛐儿,那时只要找得到家里能装下蛐蛐的容器都“在劫难逃”,装盐的罐子,喝水的杯子,吃饭的碗,全都整齐的藏在自己睡的床下,一到晚上和着蛐蛐的叫声入睡很是踏实和香甜。平时兜里只要有几个零花钱,就会攒起来买些花鸟虫鱼自己养,然后悉心照顾并饶有兴致的去观察它们的各种生长过程。儿时那些富有情趣,好玩的朴素生活,养成了比同龄人更喜欢观察周围各种事物的习惯,然后慢慢就有了感情,现在画画偏爱的一些山水花鸟题材,大概也是在那时播下的种子。

到了中学时,由于画画影响学习父母并不十分赞成习画,也经历了不少“斗争”的波折。由于自己的执着加上几位老师的厚爱,有幸与画结缘,并得到恩师们的亲自教诲,使我受益无穷。后来顺利考上浙江美院,开始真正走上了绘画之路,在不懈的努力中,渐渐养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中间虽辗转驿动数十载,但对绘画的那份执爱却从未间断过,且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心境的转移而变得历久弥新。

长大了以后做任何事都特别能静,喜欢在安静的,没有任何干扰的环境下思考,创作。如果我要画画,便只画画,推掉其他事务跑得远远的,在自己的工作室一呆就是一天甚至几天。创作时,也会尽量让自己静心、专注,完全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绘画其实是我的一个精神堡垒,即便身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仍能保持内心的独立和纯粹。也因为这样,我感觉很多社会上的东西都不足以影响到我,人始终处在一种比较喜悦的生存状态中。

我的创作题材,多是日常生活中所见,甚至是一般人不会注意的那些墙角路边的野花野草。在我眼里它们每一个都是与众不同的,夹带着童年的诸多故事和趣味,充盈着生命的张力,给予我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动力。好的作品不在于气势宏大,而在于表现的东西能够让自己心喜,观者悦,而且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共鸣。所以在画的过程中我也是由然随性的,不会太多的拘泥于技法,我只关心能不能把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如实表现出来。很多人会赞我的画清雅,宁静,有趣味云云,其实都是我不同时期不同心境的一种反馈。

 

作者:艺术家自助官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