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宋玉增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平面设计,后又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但他在业余时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山水画创作。他自幼酷爱山水画,似乎只有自然山川的雄浑博大、云烟变幻的奥秘神奇,才能寄托他的情志、抒发他埋藏于内心的情怀。1995年他终于决心辞去设计职务,开始了专业山水画家的生涯。
“石无十步真,山有千里远。”(见韩拙《山水纯全集》)所谓“石无十步真”是说距离太远了就看不清楚山石的纹理、质地了,“山有千里远”是指在多里以外才能观察到山脉的大势。画山水要能近观其质,远观其势。方能气、质具盛。从宋玉增的一系列大幅山水画如《江山无尽图》、《枕山卧云图》、《云山梦境》等,可以看出,他在创作中首先把握山川的大势,以气势先声夺人。山脉的走势、结构、框架既立,云烟以虚实、远近、层次的需要,特别是气脉流动、气象变幻的需要出之。云助山势,山以云威,两相激荡,烘托出山体的大运动,乾坤的大气象,造物开天辟地的大手笔。山无云不活,无水不灵。画家布置水口更是见出经营的苦心。他画中的泉水,或轰然奔涌而出,层层跌落,激起千堆雪;或泉从幽出,遥望白练从天落;或数溪奔忙争流,如管弦齐鸣,入潭而静。画石之法因山体与山石的特殊结构而定,南方山植被茂厚,蓊郁有加,北方山多巨石裸露。地域不同,山石的构造、纹理也大有分别。宋玉增画的大多是北方山水。他的山石不是程式化的,而是有特指、讲究具体结构的,不像有些画家那样,画太行山与画黄山一个样,画中国的山与外国的山一个样。比如他的《江山无尽图》山石下笔劲利,岩体方刚,用笔方中寓圆,侧峰皴出石面,用墨以浓破淡,渲染出石质的坚硬、体量的巍峨。而《枕山卧云图》与前者同是横幅构图,则又取势奇险,跌宕诡谲,山石依岩层结构横皴,笔意刚硬,迹如削铁,体态雄奇。前者气势磅礴,雄视千里,以正大取胜,后者嵯峨崔巍,以奇险入诗。《云山梦境》又与前两者都不相同,山石以积墨勾勒罩染之法为之,浑融苍厚,层层累进,高远深远,直逼霄汉。画境深幽,含蓄敦厚。景不同而法有别,山石结构不同,皴法也大相径庭。宋玉增采用的皴法还不止这些,其方法因对象而异。“石无十步真”对他来说是真理,因为,他需要在近距离的“十步”之内,仔细观察、研究岩石的结构、纹路、特征,为石头画肖像。惟有如此,才能体现山川的个性。
但是,这不等于说宋玉增的山水画都是真山真水的真实写照。他的画确乎是以自然为师的,其创作灵感来自于真山水,技法语言受到真山水的启示而摸索创造,画境却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在诸多山川意象中提炼、营构、创造的。对于某一具体的真山真水来说,是似是而非的。但是这艺术中的虚有之物,并不空洞化、概念化、普泛化。却恰恰是有造化的真实根据的。“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其“灵奇”又恰恰来之于天地之中,不过是经过了画家的心灵、情感、审美的淘洗、熔铸和再造而已。
宋玉增是学现代设计出身,为了丰富、强化现代山水画的形式语言,他正在探索把现代构成的理念融入山水画的形式笔墨,造型构图,他的“太行印象”系列,如《太行山色图》、《白云生处》、《太行山庄》、《太行山居》等创作,都面貌新颖、很有特色。这些作品的形式语言、空间结构,重复与变奏,绘画意象,都能别出心裁。这部分创作画家也最为著力。画有疏密二体,宋玉增的山水画当属密体,在繁密中求内涵的丰富。但我建议他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强化提纯意识,在火候到时,做点减法,使艺术语言能够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虚与实乃绘画的大法。实可化虚,虚能生实,虚实运化,灵动与气韵生焉。
作者:夏硕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