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汝窑创烧于北宋神宗到徽宗(1068-1125年)期间,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素有“汝窑为魁”之称,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之所以被官家选中,是因为“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入禁中,惟用汝器”(顾文荐《负喧杂录》、叶真《坦斋笔衡》、陆游《老学庵笔记》)。
汝窑是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烧制时问短,生产数量少,而质量很精;一部分是为临汝地区民间烧制的瓷器,现在称“临汝窑”。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釉色有天青、粉青、卵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等各种名称。釉色或深或浅,釉薄处呈浅淡的粉色。青釉一改高温流动性强的石灰釉为高温粘度大的石灰碱釉,从而使釉质莹润不透的光泽。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以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钉”。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3、5、7个,6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支烧的器物都规整不变形,表明其炼泥、成型、装烧技艺之高超。支痕断裂处可见香灰胎色。一般器物,口径在14厘米以下的为3个支钉,14厘米以上的为5个支钉。但也有例外,如上海博物馆藏敞口盘,口径大17厘米,也为3个支钉。尊、瓶之类的器物用圈垫垫烧。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盘、碗底部仅见细如芝麻的小支钉痕3枚至5枚,支痕断裂处可见香灰胎色。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但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汝窑多见鱼子纹开片,但也有无开篇的器物,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说:“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目前所知,传世的无纹汝窑器仅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盘”一件,该器很可能就是唐英所说的“猫食盘”。除此之外,都是有纹片的,汝窑以纹片为装饰,一般不见印花和刻花,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有一件暗花双鱼盘,釉带玻璃光,与常见的汝釉很不一样,但确为满釉支烧,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