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专业美术院校出身的王一卜,虽然不能就此定义为学院派,但却于如何从材料本身突围、去做纯粹的美的表达一项,理论与实践并行。于苏州雕玉,王一卜在如此双轨并行的螺旋式上升中,一以贯之。
则灵 碧玉摆件
解读王一卜之玉,必得先说是非。因为从材料上突围,本质上便是要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寻求1+1>2的奇迹,不是1,但也绝非2。这种前提之下借求玉石呈现而出的雕刻,题材虽传统,但在刻划上却脱离了具象,表达既不具体,也非局部;看到的虽是实相,所表达却于实相中有所溢出;既有中国水墨中的意象之美,又包含着一点中国园林与西方雕塑中对于空间的探索。于是在观者看来,王一卜的玉雕,看不出大是大非,总有些似是而非,它的美与好,恰在于此。这种特点,谈不上是从《溢象》始,然而总能有些代表。
参考作品:《溢象》
《溢象》,白玉雕牌。一位宛似佛陀的修行者,手掌托起一位修行者,而其本身,却也被另一位不知浩然几何的佛手托起。这种类似于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的空间重迭,缘起上虽是借鉴了佛法教义,但在结构上,却透露出刻划者似要将外部空间,鲸吞入方寸之内的狂想。此时这块玉牌,已经代替了人眼,于局限之中突破象限,留下了绵延不绝的宇宙畅想。
佛陀印象 碧玉摆件一组
这种狂想并不局限于平面。碧玉套件《佛陀印象》,便是王一卜实验其是非理念的一种立体构成。所谓印象,往往是一种以局部拼凑而出的笼统。于是这套摆件,大胆分离了佛陀的五官。居中的头部主体,仅以为人熟知的麦积山石窟中的发髻形式,细腻刻划出佛陀的最显明特征。五官只留下眉部,并借助拉长比例的鼻子,对整个脸面做出变形。至于眼睛与嘴巴的部分,则分离而出,置于主体两侧——嘴中玉璧打薄,微微透光,轻吐卍字,以表说法;佛眼则细细弯弯的一道镂空中,留下薄而透的一点,共同构建出微微垂视、关注众生的慈悲。边角上一块小料,有意无意地透出大成若缺之象。其每一部分,都是又不是,不是而很是。
值得一提的是,在《佛陀印象》中,镂空和打薄的技法,还略略包含着王一卜对于空间探索的另两种分支——光影以及孔洞。
问月 碧玉香插
半透明是玉石特质之一,于是其中便潜藏了一种光影的可研究性。不同的厚度,会变幻出不同的透光性能。碧玉香插组件《问月》中,佛陀的侧面剪影固然使简简单单一块狭长小巧的碧玉,变得耐人寻味,但真正的点睛之处,却是佛陀眼前宛若明月的一轮。这种通过打薄局部,将实体的光影引入介质、拓宽空间联想的创思,无疑将玉石本就有别于其他材质的雕塑语言,发展得更为独特。
而挖掘孔洞的语言特质,既可说是王一卜从“皱、漏、瘦、透”的太湖石中取得的灵感,又可说受到亨利·摩尔西方当代雕塑理念的启发。但无论是哪一种,孔或洞都是在空间环境中,做出虚实调剂的同时,也吞吐空间,自成世界。
大顺 玉挂件一组
以随形套件《大顺》为例。从国际象棋似的圆雕,到平面上的浅浮雕;从“肥马轻裘”般的肥马,到“西风瘦马”似的瘦马;从规规矩矩的矩形,到扇形、三角形甚或多边形。重重迭迭的节奏当中,种种镂空孔洞的形状、深浅、数量以及对称方式上的变化,无疑起到非常加分的作用。它在协同塑形的同时,也帮助作者完成了雕刻工具上的变化和挑战,以及对孔中世界的悉心描摹。
出规入矩 白玉香插
同样是借助镂空塑形,但白玉香插套件《出规入矩》更加仰赖曲直,来完成空间想象。在三维空间中,目力所及的世界无非是天圆地方。而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便是《出规入矩》立意的来源,也是它用来表达空间概念的仰仗——规矩对应曲直。于是,两条龙,一条以曲线盘旋为圆形,一条借直线回旋成矩形,和镂空的狭长缝隙相互参差,节奏感、形式感、空间感,以及雕塑美感,四角俱全。
彩云间 白玉把件
在似是而非中,除了对空间的迷恋之外,王一卜也向传统的阴阳、空色概念,广为借鉴,来丰富可表达的意象。直观些来看,红皮白肉的对比或许更为突出。把件《彩云间》,几乎完全是在皮色之上,浅雕出一尊似是而非的小佛。又借助披麻皴的水墨手法,勾勒云霞,完成整体意象。其余红白相间的虚空,则与小佛遥相呼应,阴阳比对,空色一体。
行云 白玉挂件
流水 白玉挂件
尽管是借助皮色来雕,但王一卜这种运用,却与一般的巧色巧雕仍有不同。他不仅是借色,有时也故意留色,这便使皮色的运用,被明确地赋予了概念,可被拓展得更为广阔。譬如挂件《行云》、《流水》中,《流水》亦是与《彩云间》同类手法,只是白肉留得更为确切,形式感更充沛些。而《行云》却是在白肉处雕刻佛像,留皮的地方就只是留皮,丰富视觉,完成云蒸霞蔚的意象。这种辩证的创作思路,拓展到用一块阿拉善玛瑙一剖为二的摆件《远方》时,已是在形式、颜色、以及打磨手法上,均做出了阴阳、空色的对比。
远方 玛瑙摆件
快雪时晴 白玉牌
至于白玉牌《快雪时晴》,却是王一卜研习书法累年后,于阴刻文字上的一次迸发。东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行书四行,二十八字,笔法雍容,态度潇洒,历来被奉为书法至宝,曾被乾隆皇帝藏于养心殿内,现藏于台北故宫。王一卜在对该贴拓本临摹数十遍后,将笔意移至玉牌。与原帖拓本两相比对,几乎分毫不差。而玉牌背面整覆玉皮,毛孔毕现,却仍是阴阳空色的辩证意思。
王一卜
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理事。
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书画专业,师从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葛洪。
其玉雕取魏晋造像的超然之韵与宋元水墨的空明幽淡,独树一帜。具有简、静、空、逸的艺术风格。
2013年 作品《慈》获中国玉石雕作品『天工奖』银奖;作品《笑·容》获中国“子冈杯”玉石雕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易》获子冈杯最佳创意奖。
2014年 作品《浮沈》获“子冈杯”金奖及『天工奖』铜奖;作品《溢相》获“子冈杯”银奖;作品《天人合一》获百花玉缘杯金奖;作品《梵境》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作品《淳和》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作品《云间》获神工奖金奖;作品《普度众生》获神工奖银奖。
2015年 作品《齐步,走》获“子冈杯”金奖及『天工奖』最佳创意奖;作品《人月圆》获百花玉缘杯银奖;作品《大顺》获艺博杯银奖。
作者:石梓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