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时空重叠”是我在讲《夷坚志》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儿。可以说,《夷坚志》就是一本“时空重叠”大全,各种类型的都有;“时空”既然能够重叠,其本意说的是时空的虚妄性,这当然讲的就是佛法,这是《夷坚志》高的地方。

淮阴民失子来自祥宏讲夷坚
00:00
06:37
【原文】
楚州淮阴民为保正,遣其子赴县输租,子不肖,尽以供饮博费。徒手不敢归,信步野外,彷徨无所之。
忽有两人从山中出,为怜抚之状,招使随行。至彼处,大屋深广如富室,而寂无馀人。子告馁,持炙鱼烧肉各一楪与之,曰:“饭适已尽,未暇别炊。”子啗鱼肉讫,殊不饱。两人率之,暮入农家,窃庖厨馀饭,并饮馔分食。
当昼则捕禽鸟,漉生鱼,炰煮饫餐,间盗酒共酌。此子冥迷,不复知朝暮日。山下诸家,积以夜失物,知必鬼魅变怪,邀巫治之。巫罡步布网,戒居者伏伺灶侧。
夜半,三黑物仿佛人形,越窗隙而入,翻盆揽甑,睢盱寻索。于是突起呼譟,相与逐之。苍忙奔遁,其捷如矢。众秉炬追赶,仅执其一,束缚以归,谓为魈怪,听其辞,乃此子也。走告厥父。父至,问:“同行者为谁?”不能言。尚记窟穴所在,引众偕往。
空无屋庐,惟乱石崭岩,堕薪残蓧,煤灺堆积,鳞羽毛血,狼藉满地。共验为山鬼,不复穷觅。父挟子而去。【右二事皆贾伯洪说。】

【白话语音文字版】
楚州(现江苏淮安)淮阴县有个百姓做当地保正(地方小官)。有一回,保正派他儿子到县里交租子。这小孩是个不肖子,到了县里,他把钱都吃喝赌博花光了。这一下,小孩不敢回家了,一个人在大野地里溜达,也不知道去哪儿。忽然,他碰到两个从山上下来的人。他们挺怜悯这孩子,就招呼他跟他们一块儿走。
小孩跟着两人来到他们住的地方,那地方看起来也是个大户人家的样子,房子高广宽大,但里边没有人。小孩说:“我饿了。”那两个人拿出烤鱼、烤肉各一盘给孩子吃,还说:“饭已经没有了,还没来得及做。”这孩子拿起鱼肉就吃,吃完了肚子还是很饿,于是两人就带着孩子在晚上跑到山下农家去偷东西。人家厨房里边都有剩饭等吃喝的东西,他们一块偷回来分着吃。等到了白天,两人带着孩子捕鸟捞鱼,然后又蒸又煮,吃这些,也能饱,有时候还去百姓家里偷酒喝。
这小孩脑子昏昧,一直跟这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不管黑天白天,就这么瞎过日子。山下百姓,发现家里老丢东西,认为是山精草怪一类的东西在捣乱。百姓们把巫师请来整治。巫师来了以后走罡步、布置罗网,然后跟百姓说:“你们埋伏在灶台旁,今天晚上就会有情况。”
夜半时分,埋伏的百姓们模模糊糊的看到三个像人样子的黑影来了,他们是从窗户缝进来的。进来以后就翻这些锅碗瓢盆找东西吃,就在他们睁着大眼睛找来找去的时候,百姓们呼喊冲出,这三个赶紧往外跑,跑的快如飞箭。百姓在后面举着火把狂追不舍。后来抓住一个,把他给捆了带回来。百姓心想,这肯定就是山魈、山鬼一类的东西,仔细一听声音,发现这竟然是保正的儿子!有人去报告保正,保正过来一看,失踪的儿子原来在这儿呢!就问他:“跟你一块儿的那两个是什么人?”这孩子说:“不清楚,我只能记得他们的巢穴。”
儿子带着保正一伙人到了所说的“巢穴”一看:那地方根本就没有什么大房子,都是一些乱石岗和悬崖峭壁,地上都是些乱七八糟的柴火或者很杂乱的生火做饭的灰烬,另外还有些鸟的羽毛、血迹以及鱼骨、鱼刺等吃剩下的东西,一片狼藉。大家都确定那两个“人”就是山鬼,这就不好找了。最后保正带着儿子回家了。
讲述者叫贾伯洪。
【祥宏点评】:这是个“时空重叠”的故事,两个“山鬼”(山魈)带着保正的儿子来到大屋的时候,孩子的印象是个豪华大宅,但实际上是悬崖峭壁。另外,他们去偷东西的时候是从窗户缝儿进屋的,说明在那一时刻,他们是以某种灵体的方式存在的,小孩跟这两个“山鬼”共处时空了;在传统中国的农业社会,百姓种田都要向官府交租,是要缴纳现钱的,这是故事的一个背景。

(文图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龙的传人”博客-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