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是偶然相遇还是历史的巧合?随着原江苏省海安丝绸印染厂创始人陶金山先生的溘然长逝,90年代海安唯一的国家大型企业江苏省海安丝绸印染厂近日也从地理、物质上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原来一座城堡也似辉煌的建筑群,至此土崩瓦解,荡然无存,就剩下一支烟囱象个巨大的感叹号在默默地俯视这片曾经的繁华与富庶、无不哀怨地在风中呻吟……
我是亲眼目睹了这“拆”的过程,每每晨练跑步经过这儿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怀着深情瞟一瞟河对岸的老厂,那里曾是我们青春热血沸腾的沃土,那里曾经扬起我们年轻生命的风帆,那里曾经是我们浴血奋战的战场,那里曾经是我备受摧残、屡败屡战、伤心欲绝的地方……而今在挖掘机野兽般也似的吼叫声中,我们的工厂象一只羊羔,任人宰割,被摧枯拉朽,直至现在的一地垃圾。
那美好的记忆也将无从凭悼!真象橡皮一样将纸上的图像擦拭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一点不剩,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令人顿生一种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幻灭感。
只有在“她”身上曾经诞生过的绘画作品《米字格》《惊蛰》在中国美术馆等诸博物馆馆内喃喃自语,熠熠生辉,诉说着一个“战士”“工程师”“厂长”脱胎而出的艺术家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的倚天之梦。
只有经过“她”的哺育、磨砺、打造出来的一代艺术家郑忠暂栖南通市档案馆(F144)带着“她”沉甸甸的的厚爱与馈赠,继续在历史的册页中作夸父逐日之行,谱写新的传奇、新的辉煌!
咦!我是怎么会来到这个工厂的?又是什么力量让我在此历险持危,绵绵不绝,凤凰涅槃,“脱胎换骨”?
此刻坐在阳光下,吹着风,听着鸟的鸣叫声,思绪如潮,从漫漶的记忆中慢慢的清晰起来,在我的人生中简直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谜团?总有一种力量在默默地推动着我!
首先是1988年在南通师院一个周末的上午,郑忠同学挟着速写本准备出去写生,在离校门口一步之遥的路边,风吹来马路对面人家闲聊的一段话“今年学校有千分之八的有偿分配……”趋而问之,人家不语。
敏感的郑忠转身回到美术系办公室问书记,从耳东书记一脸坏笑的托辞中,“郑班长”心生悬疑,立即到校教务处咨询,了解真相后立刻请假,到南通市服装公司找到才从外面回到办公室,一杯茶正在看报纸的叔叔郑书记,叔侄二人速坐大巴回海安,径直到海安工委技术科找到也是刚从工厂回办公室的陈主任(其时己经下午四点多了),陈主任借了两辆自行车,三人三骑骑到这张照片的下面的办公室(己荡然无存)也巧啦!陶金山厂长刚从南京出差回来,也才到办公室,陈主任说明来意,陶厂长朝我打量了一番,然后说:“这个伢儿不丑,我欢喜!”,于是这事就成了,这其中我找叔叔,叔叔找陈主任,陈主任带我们找陶厂长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都是即兴之作,可谓来的早不如来得巧,风云际会风雨兴焉。
后来还颇有意思的是办具体手续的是工厂档案室的徐正华,在签合同期限的最后一天晚上(截止到当夜12点,过时不候)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晚上十点多在南通师院校办公大楼门口等的象热锅上蚂蚁的我,望眼欲穿,终于看到淋的象个落汤鸡似的徐正华,一瘸一瘸地姗姗而来,到校长办公室终于签了字缴了钱,把郑同学从教育系统“买”到了工厂,改变了郑同学做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命运。
十四年后己身为南通市档案局工作人员的徐正华又是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用奔驰面包车来海安接郑忠到南通钟楼下“名人档案库”举办“档案收藏仪式”将郑忠名列南通市第144位历史文化名人(F144)。
一琢一饮莫非前定?
这一个“港湾”让郑忠从容的扬起了自己艺术的风帆,一唱三叹,是非曲直就不多说了。
命中有时自须有,命中无有莫强求!
随方解缚顺天应人!
有缘自有人度!
南无阿弥陀佛!
我佛慈悲!
作者:江海子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