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约瑟夫·科苏斯:哲学之后的艺术



形式问题,即艺术作品的视觉元素,在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纽约取代巴黎成为当时最先锋的艺术中心,对许多现代艺术家来说是最重要的。现代主义注重纯粹的形式,艺术作品寻求不包含外部世界的参考或相似性,而是专注于自身固有的视觉和物质,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一个顶峰,那就是极简主义——一项先于观念艺术的运动。

 

极简主义将抽象艺术推到了极致,并开始剥夺艺术的历史意义。例如,极简主义艺术家唐纳德·贾德使用工业材料制作了一系列几何盒子。在某些情况下,艺术家甚至都没有创作出艺术品,没有技巧或手工艺可言,观众看不到主题或有关主题的参考,其结果是一件纯粹形式的作品:它试图将自己从材料、颜色和形状这些外部意义中抽离出来。

 

无题  唐纳德·贾德  1969年

 

对于极简主义者来说,艺术的作用不再是呈现自然、灵性或人性的场景,就像文艺复兴之前西方艺术的中心一样,甚至不再像抽象表现主义那样颂扬艺术家的视觉和手感。极简主义艺术的信条是“你所看到的就是你所看到的”。有了这些纯粹的形式,艺术就没有了其他的意义。好似“雕塑”这个词需要加上引号。当然,人们很难相信,用喷漆和镀锌铁制成的工业制品,可以与多纳泰罗或贝尔尼尼生产的大理石或青铜雕塑相提并论。

 

无题  唐纳德·贾德  1962年

 

到20世纪60年代末,极简主义的这些信条受到了挑战。极简主义的价值仍然是直接与实物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视觉形式,它邀请观众去观看它,并享受它的美学品质。而像约瑟夫·科苏斯这样的观念艺术家想要淡化观看艺术品带来的愉悦感,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过时的审美。在保留极简主义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批判立场的同时,他们想要参与到极简主义已经搁置一旁,未曾看见的关系:想法、意义和意义的构建。1969年,年仅24岁的约瑟夫·科苏斯发表了一篇开创性的论文——《哲学之后的艺术》。科苏斯在文中写道:“现在,作为一名艺术家,意味着要质疑艺术的本质。”

 

约瑟夫·科苏斯

 

科苏斯的作品经常以自我为参照,关注语言、哲学和艺术本身的本质,开创了文字文本作为视觉艺术的先河。作为20世纪60年代观念艺术运动的一位核心人物,他拒绝接受艺术的传统理解,赞同艺术家们去关注作品背后的观念。除了艺术家这一身份,科苏斯还是一位策展人,一位作家,他的作品被主要的博物馆收藏,并在欧洲举办了职业生涯的回顾展。他说:“艺术家创造意义。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一把和三把椅子》是科苏斯最著名的作品。一把椅子、一张椅子的照片以及字典中关于“椅子“一词的定义并排放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件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最初在1965年在MoMA展出,当时,观念艺术开始崭露头角。约瑟夫·科苏斯的观念艺术是表达艺术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的代表之一,也是一个主张艺术必须时时刻刻质疑自身的概念。

 

一把和三把椅子  约瑟夫·科苏斯  1965年

 

不要认为艺术只是像绘画或雕塑这样的物体,艺术首先是一种思想或知觉。科苏斯认为,杜尚之后的所有艺术都是观念性的,因为对他来说,艺术只是观念上的存在。这一推理是20世纪60年代许多艺术家的出发点,他们和科苏斯一样,质疑传统艺术形式的有效性,因为它们日益商业化。科苏斯说年轻的艺术家似乎特别易受商业化的影响,他们常常无意识地将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混为一谈。他认为那些觉得“谁是最贵的艺术家”与“谁是最好的艺术家”二者答案相同的人愚蠢至极。

 

绿色霓虹灯中的五个字  约瑟夫·科苏斯  1965年

 

为了解释商业化抑制了艺术,他创作了《Double Reading #12》——由Chic Young创作的Blondie漫画和哲学家哥特佛莱德·威廉·莱布尼兹的关于真理的本质的名言构成。收藏科苏斯作品的一位藏家是名律师,看到这幅画的时候,那位律师非常紧张地询问科苏斯在使用Chic Young的漫画之前是否征得了他的同意。科苏斯并未征求Chic Young的同意,他对此不以为意,因为这件作品的重点不在于此。Blondie漫画和莱布尼兹的名言都不是科苏斯的作品,他的作品是二者之间的间隙。漫画和名言都只是产生剩余意义的道具罢了。

 

Double Reading #12  约瑟夫·科苏斯  2010年

 

这种对空间的关注,即对“间隙”的关注,是吸引科苏斯采用霓虹灯作为艺术创作材料的部分原因。他需要一些有品质的东西,可以把它们拆开并分离。人们看惯了霓虹灯,但都不是出于艺术的目的。他们习惯看到的只是在墙上发光的物体而已。科苏斯赋予了霓虹灯全新的形态。在他之前,所有的霓虹灯都只是装饰性的,形式上的东西。这些发光的霓虹灯在一个物体中准确地表达了它们所携带的语言信息,并清晰地打破了一个界限:语言取代了图像。

 

W.F.T #1  约瑟夫·科苏斯  2008年

 

对空间的关注同样也促进了科苏斯与其观众之间的关系。他期望观众能去“完成”他的作品。人们往往期待直接从书本中获得答案,而不是自己琢磨出来,科苏斯的作品却是在发起一场对话,尽管他本人可以对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解释,但他却对此保持缄默,他期待人们自己去参与这场对话,找到其中的答案,从而“完成”整件作品。

 

蒙德里安作品3  约瑟夫·科苏斯  2015年

 

科苏斯剥去了艺术的外壳,转而向艺术家和观众颂扬观念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剥去了艺术家作为个人表达的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代理人的角色的外衣。这位观念艺术家以哲学家的身份出现,质疑艺术和观众所居住的现实和社会世界的本质。

 



小伙伴们,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您喜欢那特的每日推送,要劳烦您在阅读后,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这样,那特的每日推文,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夏安。

作者:那特艺术学院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