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何氏家谱及家族墓碑
2012年8月26日 晴 四川南江县长赤镇
在返程的途中,我们跟随何师傅到了他的家里,为的是想看看他们的族谱。何师傅的家也修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房屋,尽管只有两层,但也算是极大地改善了居住条件。
稍事休息,他拿出来一本深红色套金印刷的《何氏宗谱》,与我想象的“古本”完全不一样。原来这是南江何氏族人于2012年元月才完成的新谱。
一开始我觉得这新编族谱没有多少价值,不过翻阅之后发现,我太小看这民间修谱人的热情和努力了。谱中依照惯例有何氏族徽和源流追溯,有何氏家族历代历史名人记述,还有摘录自清代老谱上的家风、家训等文字,大部分内容则是散居各地何氏族人的支系成员。
《何氏宗谱》中的族徽
而宗谱扉页上族徽及其他何姓源流的解释,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我不知道族徽是否具有普遍性,但这种以甲骨文金文为基础的图像变形组合,看起来还真有很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族谱中关于何氏先祖随“湖广填四川”的迁徙历史和线路,入川世祖的姓名,墓地所在,以及几个支系的分布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和考察,这为“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和社会研究提供了极为详实的史料,用年鉴学派的话来说,这恐怕是地窖底层的材料了吧。
尤其值得赞许的是,这些材料都是族谱撰写人亲自到各地祖坟的墓碑上抄录而来,功夫下得可谓深入细致。
《何氏宗谱》中的家族墓地照片
不过,最令我意外惊喜的是宗谱的附录,有20页左右,大大小小30多幅彩印图片,都是何氏家族明清时期的各种样式的墓碑。
尽管印刷质量不高,但这些图片资料足以让我开眼。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丰富多变的墓碑造型和装饰雕刻,几乎让我有些语塞。他们的工作不仅为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提供了家族史研究的一手资料。
图片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何氏坟园总照”,有三幅,分别为“永清坝何氏坟园总照,始祖何悟真葬永清坝向东”“樟木茔坟园总照”“板庙子坟园总照”。这几张图完整地展示了何氏“入川”以来三个地方的家族墓地。
《何氏宗谱》中的明代先祖墓碑
第二类则是何氏历代重要的先祖墓碑照片,图下除了墓主姓名,还将墓碑的匾额、对联文字进行了著录,其中包括我提到的石马坟和何绳武墓。
《何氏宗谱》中的三联神主碑
石马坟的照片在宗谱的第522页,图片底部为:何尔明墓碑(石马坟)。但图片顶部为“何家塝:何秉荣/何尔琮合墓碑”,其下有匾额“佳城远阴/虎踞龙盘弯岭风舞/山明水秀人杰地灵。”
《何氏宗谱》中的大型墓碑
还有“注:横匾上方刻县印:此墓系南江县儒学候选知县年家教弟黄廷和亲临旌表,兼造墓碑。”这些文字让我对石马坟这三座并排而立的墓碑关系有些糊涂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三座墓应该埋葬了多人,而且彼此关系比较亲近。关于合葬墓,应该不止是有“夫妻合葬”一种吧!
何氏宗谱上的石马坟及修谱人抄录碑文的情景
“何绳武墓碑(园山寨)”用了两页(第534—535页),其中一幅是墓碑,一幅是墓前碑坊,不过照片上也明显可见门柱上的构件已经缺失,估计也是被盗之后才拍摄的。
另外,宗谱中还有几张大型墓葬建筑和雕刻纹饰较精美的墓碑照片,让我都很想前去看看。
《何氏宗谱》中的何绳武墓照片(左下、右上)
中国人历来重视修谱,而且族谱中关于家族世系、人口变迁、家风家训、宗族制度、人物传记等的记录和评价等一直为社会史学家所重视,甚至有专门研究家谱的“谱牒学”。
不过,《何氏宗谱》让我看到了家谱或族谱的新面貌。而我尤其感兴趣的是那些附加了很多家族墓碑彩印照片和说明文字的部分。这些采自宽广地域内的何氏家族墓碑,较为集中地展示了这一地区墓碑的造型样式和装饰纹样。
修谱者可能从未想到,他们的辛苦劳作为偏重读图的笔者提供了如此的帮助。
图文|罗晓欢 & 编辑|门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