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赤童玩墨

作者:于少平   在德国哲学家尼采看来,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赤童”的境界:“小孩是天真与遗忘,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转的轮 ,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神圣的肯定。”自由自在,在自己的精神中嬉游,亦可比作道家哲学中“心斋”的状。态,忘名、忘利、忘我境界。画家沈子丞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中作,这该是好画家理想的状态。我第一次见到沈老的画,是三十年前在沙曼翁老先生的家中,书房的西墙上挂了两幅画,一幅是朱屺瞻的水墨兰花,另一幅则为沈老的仕女画:典雅的少女倚窗探春,淡淡的几棵芭蕉点缀在画中,留出许多空白。当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文入画的内涵。以后我见过不:少沈老的画,都有线虚、墨淡之感,也知道国画虚比实更难,虚而待物是心,维道集虚是境界。   我见过几次沈老,年过九旬的他是个心平气和有孩童般天真的老画家,虚静安详,沉浸在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之中。沈老的人与画是那样的协调,使我想起一句话: “风格即人格”。笔墨虽少,意韵无穷。其实好画不在多少,亦不在虚实,在于有没有人文精神。在我看来。关键是作画人的心态。一般人以为读书多的人画画定属文入画,其实不然。文入画与胸中知识的量不一定成正比,知识多者是属有“智”,心灵感受力强者为有“慧”。放弃杂念、感悟生命与自然,手与心相连的画,才是“文人画”。沈老属于那种在画上有“慧根”的人。他的画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趣味和灵动之气。      山生气、水生灵。沈者别署听蛙翁,书房为听蛙馆。不在水边何以听蛙?一来闲逸,二来得得灵气。吴中水多,故聪明人多。善画者众多,但多灵而不虚,大都不高。画上有灵气而务实者多属下品。画“虚”则能拉大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虚”为“无”,无中生有,“有”则有意境情趣。沈老灵而能虚,总有那么点仙气。他的画有童趣,一幅画中总有故事情节,自言自语的讲着故事,像个过家家的孩童。游于自己的想象之中。作画自娱自足才能深,更能真切诱人。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