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九天居士论(4)

标签刘晓林  定能生慧  佛家  道家  动静  2010-12-22 14:37 }
论定能生慧(全)
刘晓林
 
定能生慧一说源自佛家,另说源自道家。许多的研究者在做着价值浑无的研究,吃了鸡蛋仍要弄清到底是何鸡所下?其实,定能生慧的本身的蕴涵所在比包括出处在内的“附属物”意义更大。究竟什么是定?什么是慧?不少所谓的修行者仅囿于表象,于是“定”不能成、“慧”不能得。
 
愚瞽如我者认为“定”当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静”。平时纭纭言“定”多指表面上某个体的悄无声息或周匝环境的寂然一片,殊不知个体的内部或环境的一隅可能蕴贮着涌动的风云。进而言之,“定”也并非全指“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见《六祖坛经》·妙行品第五)自然,六祖慧能对“定”阐释已到了相当的境界。倘若再进一步,“定”会是什么?真正的“定”与是否著相没有必然的联系!虚实相参而知有外有内,自如进出而觉无外无内。若此者,方能论“定”。换言,“定”时物我相离且相融——相非心,相是心。外著相可,内心动可。始终平衡,和谐始终。

智慧合用,智、慧不同。“智”重在世间可见,“慧”重在世间意会。智如机巧聪明,易得;慧如大觉大灵,稀有。智如众生之术,慧如如来匿藏。也就是佛家所讲的“智门照有,慧门鉴空。”根据中国汉字构成来分析“慧”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手持扫帚在拂拭心田。当拂拭至空净如无时,此时“慧”到最大。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永远处于不全和相对状态,“慧”更多来自个体内能的挖掘,但其仍脱离不了主观与客观的碰撞。对生命个体而言,“慧”可以理解为心智的某些高点。“慧”的极致是无思有为——对万物已经不需在意识的支配下去思,思这一行为已成为潜意识的自然行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真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有无穷之鉴;貌似无为,实则处处有为。
 
定能生慧,世人多将其曲解。“定”是指一种极高的忘虑、极高的和谐状态。由此作推,“定”并非是对静寂无声的确指;将其作为身心的平衡、与周围环境的交融更为精当。“定”包含了动与静,动静皆可使你我入定。之如物理学上的运动,只要其匀速,我们一样可以视为静止。二取(主观、客观)随眠(起伏变化),永不可灭。无论圣人或前贤的“法规”多高明,也只不过是表达了其对宇宙最大限度的“感受“而已!
 
孟子言:“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换言:无化之过,存而不存。不存之存,终失其神。只有不拘泥于表象,窥探内质者方有定能生慧的可能。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