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批评争鸣系列(12)

刘晓林  弗洛伊德  绘画  意图  情感  2012-03-19 16:02 function CText() { var clipBoardContent=""; clipBoardContent+=this.location.href; window.clipboardData.setData("Text",clipBoardContent); alert("复制成功,请粘贴到你的QQ/MSN上推荐给你的好友"); }
沙发上的裸女现象
——绘画要有“意图”
刘晓林
 
中国的画家喜欢“追风”,在不假思索的“追风”中忘了自己的存在——或许是思想匮乏,或许是其他。孤陋寡闻的我发现当2008年弗洛伊德《睡着的福利官》(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又名《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被俄罗斯富豪阿布拉莫维奇以3000万英镑购买后,在中国当代绘画界(尤其油画界)掀起了“沙发上的裸女现象”。不少画家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将形形色色的“裸女”搬上了沙发大舞台。平心而论,在表现技法上与大艺术家弗洛伊德相比并未相差多少,却难以看出绘画的“意图”——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画?因为“意图”的缺乏使得作品难以传递出精神,更谈不上生命力!

思之于心,发之于手。杰出的绘画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如果创作者少了“思”的过程,仅为画而画,如是的作品定然徒剩华丽的空壳。也许你我不愿承认,但作品本身的确会说话——它的特定“气息和意图”会感染欣赏者。弗洛伊德为什么画《睡着的福利官》?为了呈现女人的妩媚?还是女人的青春?这些应该都不是。我主观的判断,他极有可能有自己的“意图”所在:为了表达特定人群对生活的无奈、疲惫、无助……我在画面中能够读到上述。而我们中国的艺术工作者笔下的“沙发上的裸女”在表达什么呢?刻画的精致还是技法的高超?漂亮之于美的差距实在是天壤之别,不能“画外寻画”的作品只能是美其名曰的作品罢了。

无数的艺术工作者在嚷着“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怎么创新?基本的基本便是要深知为什么要画?换言,画画要有想法。时下“沙发上的裸女”风起云涌,人们从中看到了生活还是生命?我在思索。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