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注:也许此文完成后,将不再写关于中国书画的文字。何时完成不知道!思索不易,表达出来更是不易。断断续续,止于绝时。
探论笔墨(稿)
刘晓林
对于中国的书画艺术而言,笔墨可以说是一蕴藏万般机巧而又囊括诸多神奇的、既主观又客观的概念、问题、存在之一。在一定意义上,笔墨如气韵、意境等令人感到玄妙而有些言传难尽;但比气韵、意境等更为抽象、宏大——平心而论,气韵、意境等可以纳入笔墨的范畴。或者说,若没有了笔墨的存在,气韵、意境等将无从谈起。同时,笔墨又并没有因其抽象、宏大而失去了具体和精微——它是令你我可以触摸、感知的真实。笔墨究竟是什么?究竟什么是笔墨?今天,我试着来探论它。
对于笔墨,中国的艺术家与评论家们已经研究、探讨、总结了不少。然而,或实或虚,多有侧重;或宏或微,时有偏颇。宇宙间有许多事物统而合之陷入笼统,分而明之同样混沌。笔墨即属此范畴——它既抽象又具象;它既是中国书画的构成部分,又是中国书画的整体。要想阐明何为笔墨,绝不能仅限于我们传统认识上的笔墨(纯笔墨,即“笔+墨”);笔墨的辐射(纯笔墨的外延)更能体现艺术创作者的内在风神,更能体现中国人心中的“笔墨”。笔墨的辐射与笔墨本身共同构筑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书画——如果我们以此作为谈论笔墨的基础方有阐明何为笔墨的可能。
大致来讲,笔墨的内涵根据人们不同认知的递进关系可分为相离、互融、“通天”等三种“境界层面”。具体阐释如下:
(一)笔墨相离
1、笔墨最基本的所指是各自以事实上的“表达工具”出现,即“笔”与“墨”。如是则没有探讨的必要,实际存在的、明确的“物体”而已。(若有知识研究者可查询相关资料来考证笔与墨的详尽历史,书者就此打住。)
将“笔”与“墨”作为静态概念来理解,其另外的意思可以专指“笔法”和“墨法”。换言,此种意义上的笔墨是中国书画的独特语言形式。大致来讲,中国书画艺术上的“墨法”比“笔法”更具不可控性。所谓“墨受于天,浓淡枯润随之;笔操于人,勾皴烘染随之。”即是妙绝诠释。(笔法:中锋、侧锋、逆锋、回锋、拖笔;墨法:积墨、破墨、泼墨;“五墨六彩”五墨:焦、浓、重、淡、清;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写意笔墨讲究“笔墨情趣”。)
(未完,添加中。)
2、更多的时候,我们所谈笔墨是以中国书画使用法则的面目出现。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唐代荆浩所言——“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也就是说,作为“使用法则”的各自相对独立的“微系统”的笔与墨,我们可以分开来谈。
上述意义上的笔与墨,我们可以将其等价为运笔和用墨。
运笔和用墨与笔法和墨法,这两者存在着重合之处。差异在于运笔和用墨更强调动态的表现过程。
(未完,添加中。)
(二)笔墨互融
笔因墨在而行迹凸显,墨因笔载而缤纷益加。古贤认为:“笔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笔者能;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笔渴时墨焦而屑,墨晕时笔化而溶。”笔墨互不可分,相互依存。(笔立形质,墨分阴阳。)
(未完,添加中。)
(三)笔墨“通天”
(笔墨既代表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也包含了国人历史形成的、特有的对所有中国画的核心判断标准。)
笔墨最早是用于书画的工具材料的名称,随后成为了这种工具材料的使用法则和中国书画的独特语言形式(笔墨成为“使用法则”和“语言形式”几乎同时,难分先后);进而成为了衡量和追求的中国书画的最高标准,最后成为了中国书画的等价物——笔墨无,则中国书画无。这可以大致看作是笔墨所指和笔墨功能的演化过程,它从纯粹的物质形式上升为具有精神内涵的概念,它从客观的具相上升为主观的符号。
所谓的笔墨“通天”,即笔墨包括了中国书画的一切——气韵、意境、神采、构图、赋彩、形式等都纳入了笔墨之中。
(未完,添加中。)
(四)笔墨根源
1、特有的思维呈现
东方写意与西方写实的区别。(阐述意象与实象,表现与再现。东方的写意原则使得笔墨语言(技法)在服务表现对象的同时用体现着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存在意义;西方绘画的技法绝对服务于表现内容。1到2 1比2 笔墨也遵循中国文化的总原则 从而形象准确、客观真实并非中国绘画的高境界体现)
(未完,添加中。)
2、无尽的哲学阐释
笔墨连接了物质与精神,自然和内心,感性和理性。它既是表现自然、抒发情感的必要载体,又是表现自然、抒发情感的最终呈现的符号图式。艺术工作者与自然存在(包括生活)经过了沟通、碰撞、融合等之后,深层次的所谓内化灵性便形成。内化灵性可以视为思之于心的结果,一旦被高明的艺术工作者发之于手,内化灵性便通过笔墨成为了外化灵性。
中国书画通过笔墨将人的精神灵魂附着在客观存在之上,它通过原本的物质(笔+墨的媒材)并在表现的过程中实际脱离了物质的属性,升华为人自身的性情和精神——物我两忘,物我合一。(可通过髡惭、渐江、朱耷、石涛等人的艺术来做说明。
(未完,添加中。)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