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琦先生与国画大师李可染夫人邹佩珠女士交谈
黄文琦专辑 6 执著与坚实的艺术履迹
文 / 徐恩存
黄文琦以其作品的充实、洒脱,及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美感魅力而为当代画坛所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作品在
继承与创新中获得了精神资源,成为他艺术之旅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看到,黄文琦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现实精神,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并以自己长期笔耕历练而形 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作为中青年一代优秀画家,黄文琦自有其独特之处,即他是执著的,始终不渝地向着自己的理想目标挺进,而且不为各种外部 诱因所动;其次,他从不把自己的艺术生命与现实生活割裂,他坚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孕育艺术激情与美感,摒弃贵族式的艺术观和居高临下的表现方式,他追求
艺术中的平民意识和亲和感,让艺术在平凡中产生动人的魅力;最后,他在长期的现实生活中和艺术实践中,表现出难能可贵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他相信, 唯有浩瀚的人类生活才能提供艺术创作的丰富性和多样的。
基于上述种种,黄文琦的艺术取向与选择日显平实,单纯和生动,也日渐切入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这无疑使黄文琦在创作上更集中于日常生活诗意的形式发现和美感创造,使他在感受和体验现实生活中思考更为深层的生命意义和艺术意义。
艺术,首先是形式的,其次是语言的。黄文琦深知此理,他的作品最为突出之处是,赋予每一主题以特定形式,而且在他那里,形式不是依附于主题的,而是以一定的独立意义给主题以阐释,体现为一种独特性,一种诗意和一种亲切感。
譬如,《溪行图》,便是一幅难得的佳作,它洋溢着现实生活的诗意,画面气息清新,在花木扶疏与绿叶掩映中,南国少女穿行其间,从形式到内容,都显示为一
种蓬勃和欣欣向荣之感,喻示着人与自然亲和而产生的生命活力,一切都在和谐之中焕发出郁勃的生机;显然,画家一扫传统绘画程式,依据生活积累,在平凡中发 现不凡之处,并转换为相关的水墨语言,在干湿浓淡,实写与虚写中,使画面情境悠远和意趣盎然,给人以审美愉悦。
又如,《沧海试渡图》,仍然是 取自己现实生活的平凡场景,却在画面中表现为一种概括、归纳与升华;黄文琦没有如实摹制生活的真实,而是选择最具特点的瞬间,即,鱼工出海之前抬船试渡的
动人场景,画家有意截取断面,经过组织、处理之后,采用了以背影为主的表现形式,这是很新颖的,在艺术上也是颇具难度的;从背后看去,鱼工们都在高度紧张 之中,筋肉膨胀,身躯弯曲,奋力抬起巨大船身,这样,重压的船身和奋力前行的船工,形成上、下对抗的矛盾统一体,更加突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无所畏惧,使作
品充分象征和隐喻;从笔墨语言来看,黄文琦有着很好的写实能力,但他把写实又转换为写意,把一切笔墨化了,画面力求简炼、单纯,强调整体感,以整体中的细 微变化,这是一种致广大与尽精微的艺术理念,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的船体,整体而单纯,着墨不多,却分外引人注目,目的是强调生命面对挑战的难度,以折射人
的生命伟力;船体下的人,因重压而弯曲的身体,各有不同,都在各自弯曲的姿势中呈现为一种力量的爆发,画面着墨不多,主题明确,意味深长。这是对生命的礼赞与讴歌。
重要的是,这一切在黄文琦笔下,都不是剑拔弩张的,都是一种诗意性的悠然表现—笔墨是抒情的,矛盾被化解为和谐,平凡之中蕴藏着诗情,画面在笔墨韵致中展示着含蓄之美。
即使在一些小品画中,也透出黄文琦的艺术灵性和悟性,流露出画家对水墨本体之美的情有独钟,以及矢志于东方审美理想的追求与体现。从《寮歌》、《黎山故事》、《鲁迅》等到《品曲图》、《三人行》、《逸神图》等作品,都贯穿着黄文琦对艺术不懈的追求,数年来,他笔耕不辍,其中甘苦自知,苦乐参半,当然,苦心人、天不负,黄文琦终于走出了困惑,收获了辛劳的果实。
应该说,黄文琦是以“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从事他的艺术的,唯其如此,他才能如此投入,如此执著,才能留下一串串坚实的步履。
这注定是黄文琦的宿命,也注定是黄文琦的欢乐所在。我们确信,黄文琦必将迎来更为绚丽的收获季节。
|
黄文琦与炎黄艺术馆馆长郑闻慧先生在黄胄先生塑像前留影
作者:kexingfa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