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陈如冬的小玩艺

  陈如冬的小玩艺

  收藏是一种态度,任何事物皆可收藏,只要你懂得它。

  自然造物,所以,道法自然的生活当然是充满意趣,天人合一的。

  记者 李剑彬

  画家陈如冬的收藏与一般的藏家不同,更多的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画啊、字啊、文玩啊,并由此衍生开去。他有着穿越时空的旧时文人的品性,好收藏,却不计较其价值,并且,多藉此广交朋友,与篆刻家、竹刻家等名家们过从甚密。

  遇见时,他手上正执一把新烧的紫砂壶,壶身上两只蚂蚁,边上一溜软绵绵的痕迹,痕迹尽头是一只爬行中的蜗牛。再转过去,是他潇洒利落的落款。他说:“这是和宝峰堂谢峰合作的。”早些天,陈如冬在宝峰堂同谢峰及另一友人聊天,边聊,他边随兴地画,一会儿功夫,便画了十数把茶壶,都是以蚂蚁为主题的写意小品,“这微小的蚂蚁世界就如同人类世界一样,也上演着形形色色的故事,迸发着智慧和动人的寓言。”

  这不正是旧时文人的路数!他们与艺人们合作,物因有了文人的参与,便成为“文物”。在自觉地沿袭古人使物成为文物的过程中,陈如冬也收获了许多的友谊。

  陈如冬的朋友应该是很有福气的一群人,因为他会送些有心意的东西给朋友,这些东西几乎都有他参与其中。比方说,一块小文石,陈如冬会刷了漆,落了款,原本浑沌的普通石头,便像开了光般,立马有了精气神,成为神品。收的人当然开心,因为这不再是块随手可得的石头,而是有心思的物件,不似买来的东西,好固然好,可还是生硬。

  “如果古玩会说话,它一定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说上三天三夜的故事还到不了头。你想,从这个人到那个人手里的辗转,从这个朝代到那个朝代的流传,这个家族或那个朝代的兴衰,哪一出不是最优质的故事桥段。”陈如冬对着老货常常生出这样的奇想来,于是,借着这奇想便不觉地在各朝代间遨游,他出神时的双眸,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陈如冬说自己的收藏从来不是贵价的,注重的是自然气息和格调。然而,他每件并不贵价的珍藏,在友人们眼中亦是独一无二,极其宝贵的。

  有一回,陈如冬在武汉古玩市场淘宝,看了出柜的许多玩艺都不甚满意,正欲离开之际,被店主叫住,店主说,难道都没有你看得中意的?陈如冬摇摇头。店主说,先生请稍等,遂转身往里间,少顷出来,手里已多了个小叶紫檀的随形残荷笔筒,这只尽得天趣的笔筒让陈如冬爱不释手,当即收于麾下。

  回苏后,他作了一段此行的游迹及感言的小文,题于其上,把玩一阵后,将这只笔筒送给此行劳心劳力的组织者,这意外的礼物,给朋友带去了不小的惊喜。“物件经了把玩,便有了包浆,有了包浆便有了人气,有了人气,便有了灵性。”这是陈如冬的格物心得。也正是如此,送给朋友才格外情深意重。

  在陈如冬的收藏中,有一挂沉香手串是他的爱品,此手串见证着一段友谊。

  某日,陈如冬去一位中医世家的朋友家拜访,见主人家随意将此手串搁在几上,便好言提醒,怎知,朋友当即将此手串相赠,说:“在我这里我并不知道它的珍贵,遇见你,你懂,定会好好相待的,还是你与此物有缘。”

  于是,这挂手串便成为陈如冬掂念朋友的一种方式,每每瞧见或在手中把玩时,便有种温暖涌上心头,这大约也是他非将有自己痕迹的物什送人的原因吧,所谓睹物思人。物并不仅是物,而是人的替身,有感情的埋伏。

  一盆菖蒲、一只虫盒、一块石子……陈如冬的生活中尽是这些小玩艺,正是这些充满意趣的小玩艺令他的生活精致至厮。

作者:苏州城市门户杂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