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闻道”的境界(三)
——李可染艺术研究
三 艰难的推陈出新之路
李可染几次外出写生,画风有了很大变化……也给中国画坛带来一股创新之风。他的学生周思聪的一幅写生作品,也在青年联欢节上得了金奖。当然,如果李可染仅仅停留在写生这个层面,显然这不是他的奋斗目标,他的奋斗目标是——创新!李可染是个有心人,他在师造化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他的几次灵感与顿悟,成就了他的创新之梦。
(一)在写生中的灵感与顿悟
李可染认为:“大自然是无限的,是永远探索不尽的。传统与大自然比是微乎其微的。不学传统是愚昧,学习传统,不去学习大自然和社会,那也是最蠢的。 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深入观察研究客观世界,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创造出与前人不尽相同的风格、方法、语言。这绝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悻得的。”(《谈学山水画》李可染《美术》2007年4期)
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深入观察研究客观世界,从而得到新的启发,以至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因而创造了与前人不尽相同的艺术风格、表现方法,这绝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幸得的。人离开客观世界和前人的成果不会创造出任何东西来的。
李可染在写生中,是一个有心人,在如何表现漓江时他发现——“漓江两岸都是如笋的尖峰,你坐东岸画西岸,下边是江,上边是山。你坐西岸画东岸,也是下边是江,上边是山。有人画了二十层山,感到只有一层,只能得到水平线上一排景物,显得非常单薄,江山堆砌,没有曲折深度和层次,看起来很平常,不是好构图。”(《谈学山水画》李可染《美术》2007年4期)
像徐悲鸿这样的大家所画的《漓江春雨》从构图上看,也是只能得到水平线上一排景物,显得非常单薄……
(徐悲鸿《漓江春雨》)
因此,如何解决表现漓江的纵向层次的问题?就是李可染最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
(二)经过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李可染在师造化(写生)的过程中有几次灵感与顿悟,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 灵感与顿悟之一:五十年代出去写生时李可染发现——“特定条件下,景物出现前面亮而淡,后面暗而深的情况,与一般条件下近深远淡正好相反。又如虚实关系,近景的树,如若要与后边的景物离开,就必须留出空白,这是虚中见实。是一个规律。”(《谈学山水画》李可染《美术》2007年4期)
(虚中见实图例)
※ 灵感与顿悟之二:侧逆光可以使山的层次分明。
(侧逆光的写生图)
※ 灵感与顿悟之三:“有一次,我在万县,看到暮色苍茫之中,山城的房子,一层一层,很结实,又很丰富、含蓄。要是画清楚了,就没有那种迷蒙的感觉了,其中有看不完的东西,很复杂也很深厚。后来,我就研究,先把树房都画上,以后慢慢再加上去,以纸的明度为"零",树,房子画到"五",色阶成"0"与"5"之比,显得树、房子都很清楚,然后把最亮的部分一层层加上墨色,加到"4"与"5"之比,就很含蓄了。我把这种画法叫做"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先什么都有,后来又逐渐地消失,使之含蓄起来。”(《谈学山水画》李可染《美术》2007年4期)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图例)
※ 灵感与顿悟之四:“……画大场面时要把透视关系缩至最小,最好把中景作为近景,这样远近大小差别就会减少。”(《谈学山水画》李可染《美术》2007年4期)
(把中景作为近景的图例)
当李可染把这几种灵感与顿悟,溶汇贯通以后,再经过李可染不懈的努力,一种探索“光”与“墨”的变幻的新的艺术语言、新的表现方法、新的创造就应运而生了。
李可染认为:传统对我们来说是血缘关系、继承关系,外来的文化是营养关系。二者万万不可倒置。历史上我们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但都消化、转化为中国文化。我们的传统根基优厚,完全有能力消化它的。李可染独创的“侧逆光山水画”是吸收了西画中侧逆光的表现手法,(不是完全照搬)并和齐白石的“破墨法”与黄宾虹的“积墨法”有机的溶汇在一起,使他的山水画既表现了光的效果又是有笔有墨,完全是一种既有中国作风又有中国气派的创新山水画。
李可染曾云:“古人所谓入网之鳞透脱为难,吾拟以最大勇气打出来,三十年未知能作透网鳞否。”
李可染用他的一系列作品交出了最好的答卷——他打了出来,他能作透网鳞,他的山水画达到了“闻道”的境界。
(漓江的纵向层次图例)
(山水画的纵向层次图例)
(山水画的纵向层次图例)
作者:蔺高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