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斐先(1883—1944),名文之,以字行,亦号飞仙,清末民国山东潍县教育界、书画界名流,今潍坊市坊子区人。日伪时期,他智斗日寇汉奸的事迹至今还在潍坊广为流传。
青年时期的吴斐先曾就读于山东优级师范学堂,省立济南法政学校,北平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任过北平警察局东城分局副局长。1919年至1925年,返回老家后任潍县劝学所第一任所长,后劝学所改组为潍县教育局,他改任局长。1926年被潍县清末最后一位状元王寿彭调到省教育厅任厅长秘书、视学等职,后兼任《齐鲁日报》编辑。因看不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吴斐先再次返回老家任教。
吴斐先聪颖好学,尤喜写字、绘画。1934年他在潍县举办个人书画展,后赴南京参加全国展览,获二等奖,并刊印《吴文之画集》第一集。于是声誉顿起,求书画者络绎不绝。
日伪时期,他隐居家中,拒不出任伪职,不为日寇汉奸写字作画,尤其为世人称道。当时一个汉奸,知吴斐先在家隐居,登门借势求画,吴假说旧病复发,无法作画。隔日,汉奸再求,吴推说病未痊愈。汉奸走后,他气愤地说:“民族败类,不屑往来!”
盘踞在潍县的日本政界头目,极其喜爱中国书画,曾多次派人登门索画未果。一日,来人悄然来到吴家门口,恰好吴斐先开门外出。可笑来人只闻其名,不识其人。日寇问道:“吴斐先的有?”吴机敏答道:“吴斐先的里边,我的吴文之。”日寇进屋,吴也机智地脱身了。后来,为躲避日寇汉奸骚扰,他在自己画室的后屋墙上开一暗窗,见日寇汉奸来则迅速推窗跳出,隐蔽于竹林丛中,因此自号“飞仙”。
作者:子夜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