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80后艺术批评:突破80后

80后艺术批评:突破80

   ——重申“责任感”!重申“独立性”!重申“建设性”!

 

在此,我无意对80后艺术批评这样一个独立的学术概念是否成立做无意义的辩论,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则绝不应受限于“代”。随着80后们日渐成熟,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开始炒作80后艺术家,围绕着80后批评家的话题便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当下的谈论。无论是“新锐策展人计划”“青年批评家论坛”“批评新势力”,还是找一帮人来象征性的做一个貌似很学术规范的研讨会,都不可否认的与这当下艺术市场关注青年艺术家有直接关联。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这些新词汇,新概念大必是市场催生的产物。

 

目前的情况,40岁以上的艺术家该出名的已经出名了,该包装的也已经包装了,于是,艺术市场的炒手们便集体性的把目光转向了30岁左右的艺术家和刚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甚至包括少数的在读生。求新求快,现在包装艺术家就如同包装流行歌手,完全只以满足市场火爆催生下的新陈代谢为目的,大有折腾出“流行艺术家”之势。在此情形之下,艺术批评家作为艺术市场的配套软件必然需要有人去着手完善,“批评新势力”抑或“80后批评”由是而生。

 

何谓艺术批评?如果说艺术批评是指艺术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的话,那么当下的艺术批评除了为艺术家写点广告推介词就只剩艺术时评了。之所以“艺术批评失语”,除了以市场价格为主要的价值尺度去评判艺术品的现状是造成艺术批评失语的重要原因外,艺术批评者的不自律必然也是“艺术批评失语”的重要原因。

 

艺术批评的任务是让观者更好的去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对艺术品的价值量有更深入的认知,参与建构时代的审美体系,自然,艺术批评还应该站在艺术史的高度去梳理艺术品内在和创作观念的来龙去脉,认清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要求,这必然考量一个艺术批评家是否具有思想家的眼界与气度。可以说,在观念艺术越来越占主流,共有评判标准在短时期内难以确立的现状之下,一个意欲作为的批评者的前提是,他必须先要是一个思想家。

 

既然是思想家,那就没有“70后思想家”“80后思想家”“90后思想家”的说法,之所以被称为思想家,他的思想内容就应该穿越固有的时空概念,对过去有所总结,对未来有所指导,去意识一个时代的走向,甚至,一个时代将来在历史长河中所占据的位置。诚如席勒所言:“在精神意义上,哲学家和有想象力的作家的特权与责任,恰是摆脱特定民族及特定时代的束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切时代的同代人。”那么,一个有思想的批评者又何尝不应如此呢?从这个角度,当我们再重新审视“批评新势力”“80后批评家”这样一些时髦词汇时,它们短暂得多么可怜!而对于大多数批评家各自为艺术家杜撰的吹捧之词,也将毫无疑问的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字垃圾。因此,80后批评家,如果有这么一个概念的话,他们首要的任务就是突破80后这个束缚在他们头顶上的金箍,以站在时代浪尖上的气魄审视我们时代的现状,并将目光抛向更遥远的未来,而不只仅仅盯住脚下,甚至沦为他人短线的赚钱工具。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很大程度是中西文化融合的问题),大众化文化成主流精英文化成弱势,农耕文明加速向城市化的转换,信仰的丢失与寻找,这四大问题的相互交织构成了我们身处的历史现场的困境。我们今天所论及的问题大抵归原于此。而原有社会价值观解体,评定标准被打破,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然是去重构社会价值观,建立起自身的时代标准。回归于失语的艺术批评现状,我们便不得不:重申“责任感”!重申“独立性”!重申“建设性”!

 

艺术批评家首先应该有自己的使命感,而不是丢弃责任变成一活动家,也不是只会写点序言,策两个展览,他必须有所学术的见地,对批评针对的事物产生意义。现如今,艺术批评家们乐于整天奔波于研讨会和画展之间,而不认认真真地沉思于艺术和文化的问题,对成功的艺术家阿谀奉承,给点钱就极尽吹捧之能事,失去自我,不能运用独立的思维方式,不能在独立的人格之上去从事艺术批评,岂能不失语?更无须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用说,这样做出来的批评文章便是制造的准文字垃圾,对现实无效,对时代失效,对历史更无效!一个批评家的思想落在时代之后,必然就是一尊活文物;所有的批评家的思想悖于时代的要求,整个时代的意识便停滞不前。不能有独立的价值判断何以能掌控话语?不在时代的前沿驻足沉思而发乎己见又何以能引领一个时代?

 

中国的未来,绝不靠在研讨会上那些只会点头哈腰的人,也绝不靠那些眼睛只盯住脚下的人。对于80后,当前这时代浪尖上的一代,他们还年轻,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过去,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开拓未来。初出茅庐的80后批评家,如今正乐此不疲的抓住各种场合和机会发言写文章,毫无疑问这和他们日渐成熟想要争夺话语权有关,他们在眼下无疑是批评界的弱势,但是他们弱势的原因也仅仅是因为“他们还年轻”。而这一代人由于年轻就必须学会沉淀,不能只顾自身的要求把时代的要求放在一边,更不该被80后这种只具备设限的有效性词语束缚而很快随着市场的淘汰失去话语。

 

历史的话语从来只属于少数人,也留给胸怀大志,目光远大的人,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人,对于那些放弃自我的责任丧失自我使命的人,以嘲笑责任为乐,挖苦使命为荣,又何足与之某?何足与之争?但是我们清楚,如果这个时代没有一批有思想的人,有思想的批评家、艺术家,我们所有人都只会被后人当作可供选择的研究材料,时代成为历史群峰中的矮矮山峦,而我们这个暗淡无光的时代也必然不会在历史上对后人产生文化的记忆——这将是时代的大不幸!

 

而那些仅满足于80后批评家这个目前“看上去很美”的光环的人,最现实的是,再过两年,90后来了,你们往哪儿凉快去?凡非鼠目寸光者,势必都将突破80后,做独立的自我,去担当我们的时代!

 

作者:冬牧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