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民间绝技的福建漆线雕及其木雕神像


民间绝技的福建漆线雕及其木雕神像

作为一名业余收藏爱好者,十几年来我一直注重收集着几近失传的民间绝技———福建漆线雕作品。漆线雕是一种在我国福建地区广为流传了数百年的民间传统工艺,其表现力之丰富,工艺之精湛,从我国古代诸多神像及现代工艺品可窥一斑。

漆线雕工艺最早运用在古代神像装饰中,特别是百姓家中供放的精雕细琢的小型神像。由漆线组成的不同花纹,用以表现神像的服饰、补子[注1]等。其形成的线条堆叠的浮雕效果,具有一般木雕、瓷雕、铜雕等难以达到的工艺效果和丰富的表现力。作为民间传统艺术之瑰宝,漆线雕在我国美术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查阅了许多民间艺术史料和美术专业著作,却很少看到关于它的内容,少数书中把漆线雕误认为沥粉雕。甚至在福建省出版的《福建民间美术》一书中,也没有福建漆线雕作品的介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历史上,福建是一个民间信仰特别发达的地区。自古以来,人们为了祈福消灾,筑起香案供奉神灵,神像几乎成为家家之必备。

神像在民间的普及,也造就了一大批民间匠师的出现。同类神像制作的好坏以及匠师手艺的高下,多靠不同的装饰效果来体现。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古代艺人们利用各种工艺手段,包括采用各种线雕手法来进行装饰造型。通过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借鉴而不是克隆式的再现,漆线雕艺术作出了创造性的学习、弃扬式的模仿,由此逐渐地发展起来。这正是漆线雕的艺术生命力所在。漆线雕是受宋元时期的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等工艺的启发而产生的。明代早期,使用精细的漆线做装饰还不多见。直到明中晚期,漆线雕工艺逐渐形成,并得到较大发展。笔者收藏有一尊泥胎漆线雕像,高28厘米。身着缀有明代一品文宫(仙鹤图案)补子的服装,其补子由漆线盘绕。

由明末至清初,漆线雕的工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制作基本形成规模,并广泛应用于神像衣饰中。漆线雕在原来平面局部造型的基础上扩展为全身的装饰,并采用漆线以及堆漆并用的手法,从而达到浅浮雕的效果。例如笔者收藏的木胎加彩漆线雕迎喜神,像高29厘米。造型略有夸张,飘动的天衣与有力的手势形成对比,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动。强烈的色彩烘托出喜庆的氛围。神像的头发是用一根根漆线做成,精细而优美。衣袖和裙下摆堆塑四个漆线凤纹,生动而活泼。背部开光盒内装有祈福的附藏物和“两姓结婚,百子千孙”等发愿文。由此可见,此雕像为结婚用的吉祥物。是清康熙时期福建作品。清中期,漆线雕艺术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其表现手法进一步拓宽,工艺几近登峰造极,技法更为纯熟,粗细线条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并开始采用漆线堆叠的立体手法。加之贴金、配彩,使之达到镂金错彩的艺术效果。笔者收有一尊金丝楠木胎漆线雕灶王爷,像高仅20厘米,是福建清中期作品。此像神态自然,造型准确,纹饰疏密有致,点缀之物足以达到画龙点睛之功效。双肩和双膝分别堆塑四条团龙。前身立龙至下而上,穿云破雾。龙首由漆线堆塑,二颗翡翠球点缀龙眼。身上的龙纹,是用盘有四圈、直径仅为2毫米的漆线圈堆叠而成。线的粗细不及二根头发丝,其工艺之精,真可谓巧夺天工!但过于繁缛的精雕细刻,使神像的装饰意味更浓,其精神内涵略显不足。清朝末年,随着战乱不已,漆线雕工艺开始走下坡路,无论工艺水平还是漆线质量都不能与明末清初相提并论。(来源:江西日报)

1泥胎漆线雕·明晚期--作者藏   2迎喜神木胎漆线雕·清康熙--作者藏

作者:lliudw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