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美学》导论5转

《美学》导论5

  1、哲学范畴层。
  由于西方美学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分支,美学历来是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西方著名的美学家也都是哲学家,美学著作也基本上都是哲学著作。所以,研究西方美学史,必须要结合西方哲学史。研究西方美学范畴的发生、发展也最终必须归结到哲学的本原性层面,离开了这一层面的范畴,根本就无法正确理解、阐明西方美学的任何范畴。朱光潜先生说:“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它历来是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亚昆那一直到康德和黑格尔,西方著名的美学家都是些哲学家。” 蒋孔阳、朱立元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也指出:“西方哲学从发端起,就孕育、包容着美学思想和观念,古希腊各派哲学家以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家的美学思想都是从其哲学思想中派生、推演出来的,都是其哲学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缺少了其美学思想,其哲学思想就残缺不全,无法理解;同样,离开了其哲学背景,其美学思想也就变得突兀孤立,难以阐释。” 毋庸置疑,哲学思想研究对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美学范畴的研究和考察也完全不能脱离哲学范畴而进行。
  对范畴进行系统化研究,发端于古希腊哲学。柏拉图在《智者》中提出“最普遍的种”的概念,在本体论上就是“理念”(idea, eidos),其含义与范畴相同。其后亚里士多德从语言、逻辑和形而上学的综合分析中,把柏拉图的“最普遍的种”这一概念精确地表述为“范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范畴就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因此,范畴就是假设一对象的存在,他把存在分为十类,即十个基本范畴:实体、量、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活动和遭受。康德则把亚里士多德的关于事物、对象存在的本体论范畴,上升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范畴,并依据形式逻辑上通用的判断分类法作为他的范畴系统的基础,把判断分为量、质、关系、情状,并列出了十二范畴表。黑格尔把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范畴论推向新阶段,他在批判了康德的先验论和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辨证范畴体系。他认为,概念、范畴既然是事物的本质,那么,当人们认识事物时就可以进而认识作为事物的普遍本质的范畴。事实上,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范畴就是他的“绝对理念”的表现形态,人对范畴的认识就是绝对理念的自我认识。这样,他以绝对理念为统摄,建立起了他的范畴大厦。但随着西方现代哲学的转向,哲学流派纷纭繁杂,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主题就是对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的怀疑和反叛,这样,不同于以往,试图在理性范围内用某一两个基本范畴来概括、建立整个哲学体系的思考的传统就告终了;哲学关注的范围的深广性,方法的多元化,都导致了哲学探讨较之以前更为复杂和扑朔迷离。因此,我们试图从现代哲学中归纳出一个完整划一的范畴体系和系列的努力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了。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无法把握现代西方哲学的范畴问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不但对传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新的反思,而且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范畴,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哲学研究的领域,使得高居于庙堂之上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哲学更切近于有关人的诸多问题,使生存和存在等问题成为哲学首要关注的问题。
  基于哲学范畴本身的复杂性,这些范畴是十分丰富而繁杂的,我们很难一一列举,况且这一问题也不是我们这里所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给美学研究提供理论背景和依据。因此,我们只能撮其大要,对一些最为基本的本原性范畴进行探讨。这里我们按照哲学上通常的分类,把西方哲学范畴分为本体论、认识论、存在论范畴来进行简要的概括和总结 。
  (1)本体论范畴。“所谓本体论(ontology)是指(西方)哲学中关于‘是’或‘存在’(being)的学说,即是‘是’论或‘存在论’,它是用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起来的、追求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纯粹原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早期希腊哲学家看来,“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都是首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的,那就是万物的元素、万物的本原了。” 亚里士多德把自己的“第一哲学”规定为研究“有(或‘存在’)之为有”(being as being)的学问,它专门“考察作为‘有’的‘有’及‘有’作为‘有’而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就是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学说。事实上,希腊哲学发展的全过程都贯穿着对“是”或“存在”问题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中心就是“是”论或“存在”论,也即本体论。由此而产生引发出来的范畴主要有:存在和非存在、变和不变、一与多、质和量、一般和个别、实体和属性、质料和形式、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潜能和现实、必然性和偶然性、名与实等。进入中世纪后,神学本体论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
  (2)认识论范畴。文艺复兴以来,人性得以高扬。17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的理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哲学也逐渐从关注作为世界的存在而转向关注人本身,哲学的重心也就转向了认识论。与此相关的主要范畴形态有:①观念论范畴。16、17世纪的观念论范畴,是近代西方认识论范畴的初始阶段,核心的范畴是“观念”,围绕着观念的实质、来源和真实性等问题,展开了经验与理智、归纳和演绎、实体和性质等一系列范畴的对立,主要包括:感觉和实验、对象和映象、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思想和思想者、确定性和实在性、先天和后天、经验和理智、归纳和演绎、实体和性质等。②概念论范畴。以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德国哲学为代表,把理性、概念奉为最高原则,由此展开了对现象和本质、有限和无限、知性和理性、同一和差别、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个体和族类、必然和自由等范畴的探讨。③物质论范畴。以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为代表的物质范畴体系,包括统一性和多样性、能动性和感受性、原因和结果、自然和人、物质和精神等。

作者:李岳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