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美学”讲义36
,轻轻的,淡淡的,余音袅袅,隽永深远。这个诗、书结合的作品,同时还隐寓着诗人、书家今昔盛衰之感。这又是把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实用表义和抒情表现无间地契合起来了。以上是说章法上总的虚疏和密实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其实在一幅行、草书之中,书家也往往喜欢密处济之以疏,疏处续之以密。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图例156),就在密处插进延伸的竖向笔画,以疏通其气。这一部分留出的空白,能起到以“有余”补前后之“不足”的作用。这种延长笔画、以虚补实的调节,使得整幅布局特别有精神,是书家最常用的手法。在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图例157)中,第一个“谛”字竖画延伸习特长,造成了两旁大片的空白,这是虚疏。紧接着让“著些子精”四字,紧紧地、蛰屈地挤在一起,这是密实。这就形成了曲与直,密与疏的巧妙对比,然而更妙的在子空白处的分布。华琳《南宗抉秘》论及绘画中的空白美,这样写道: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过寂寥,毋重复排牙,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这一要求,也适用于草书艺术。图例157中,有长而直的线条的虚疏,有短而曲的线条的密实,由此分割而成的空白,有的特别宽大,有的特别窄小。这些错综交织、形态各异的大空小空,不迫促,不散漫,不零星,不寂寥,不重复排牙,缤纷离乱,而又流通呼应。这样,不但是有笔墨处,而且连没有笔墨的空白处也表现出多样统一的美来。 空白,是结体美和章法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空白的“虚”和笔墨的“实”比较起来,前者更难于把握,更难以处理。但是,单是从虚白处求美,又无异于缘木求鱼。《老子》说:“知其自,守其黑”。这对书法的结体、章法也是很好的启示.要使虚处灵,应求实处工。要着眼于空白的“虚”,必须立足于笔墨的“实”。既要计白当黑,又要知白守黑,这就是虚实结合的辩证法。
(五)以“气脉连贯”收束
“一笔书”!当你随便翻翻古代书学论著时,这个词儿有时会倏地跳进你的眼帘。但是,如果你要追本穷源,寻根究底,那末,却又不一定能查出是谁最早提出这个奇怪的词儿。我们只能通过论著中来推断,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看法。“一笔书”,在论著中一般用来形容草书,而且用来特指张芝和王献之的草书。所谓“一笔书”还影响了书法子妹艺术――绘画。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或许你好奇地要问,一幅书画作品,要一而再,再而三,乃至数十百次地蘸墨、使毫,一笔怎么能完成?其实,对于一笔书有不同的理解。张怀瓘《书断》: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一笔书”只强调其字字连属不断,不但在事实上没有可能,而且也没有点出“一笔书”的实质。 包世臣《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谈王献之的草书,独具只眼,不仅强调它的“连”,而且强调它的“断”。他指出: 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筋画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 可见,“一笔书”虽然字字独立少,上下连绵多,但并不是形迹完全连属不断的,甚至它的“连”中也有“断”(即“点画之势”)。既然张芝、王献之的草书不是“偶有不连”,而是形迹常断,连中有断,那怎么能称为“一笔书”呢?其实,这“一笔而成”,“连属无端”,应该说是在神不在形,在气不在笔。我们可从“一笔画”中探知此中消息。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一笔画”是“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由此可以推断:“一笔”者,“气脉”之谓也。关于画中“气脉”的“连”,画家吕凤子概括这种艺术经验说:连接线条的方法,所谓“连”,要无笔不连,要笔断气连(指前笔后笔虽不相续而气实连),迹断势连(指笔画有时间断而势实连),要形断意连(指此形彼形虽不相接而意实连)。所谓“一笔”,就是一气呵成的画。①这段画论,对理解书法的“气脉”是很有帮助的,它强调了“一气呵成”四个字。联系书法来看,这“一笔书”的提法,还是有其美学价值的。它不是鼓动书家一味追求奇异,而是要求书家特别重视“气脉”;它不是鼓动书家一味追求形迹上的“一笔而成”,而是要求书家特别重视章法上的“一气呵成”。那末,又为什么只称张芝、王献之的草书是“一笔书”呢?这是由于两位书家突出地运用了草书连绵的写法,因而极其明显地表现出贯穿全篇的“命脉”一一气脉。 其实,即使是字字独立的行书、草书,同样可以表现“一笔而成”,通贯全幅的气脉。比起王献之来,王羲之的草书很少有三、四字连属的,但字里行间往往有空际用笔、暗渡陈仓之妙。例如他的《酷早帖》(图例160)。除了偶尔有两字连属外,都是字字独立,但又字字钩连,可说是笔有鼻,墨有眼,呼吸照应,通气传神,一幅如同一字。这一特色,可用唐太宗《王羲之传论》中的赞语来说,是“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这个“烟霏露结”,或作“烟霏雾结”,都是似断还续的形象。正象某些山水画虽被称为“一笔画”,却又极意渲染烟霞雾霭,对于高山则锁其腰,对于流水则断其派,使之或掩或映,或藏或露。这样,反而使山显得更秀拔,使水显得更深远,使“一笔而成”的气脉显得更有韵味。你在古代山水画中,不是常看到这种宿雾敛而还舒,轻烟断而复续的境界吗?再看《酷旱帖》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也是掩映藏露,血脉不断,下一行第一个字,脉接着前一行的最后一个字,这个转接使人如见书家挥运换行之时,这就是所谓“气候隔行不断”。刘熙载《艺概?书概》指出:“张伯英草书隔行不断,谓之‘一笔书’。盖隔行不断,在书体均齐者犹易,惟大小疏密,短长肥瘦,倏忽万变,而能潜气内
作者:李岳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