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美国人在巴黎”的展览评论:

关于“美国人在巴黎”的展览评论:

对于那些对19世纪的艺术史有着强烈兴趣的学者,2006年的“美国人在巴黎”的展览是一个较为权威的展览。这个展览是由伦敦的国家画廊、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以及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其目的在于探索1860-1900期间赴巴黎学习的美国艺术家与这座城市的复杂关系。

展览的第一个部分是“巴黎作为训练场地”,这个主题探索了美国艺术家来到巴黎学习艺术的艺术及价值所在;第二个相关的展览环节是关于法国的沙龙,这对于美国艺术家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美国艺术家往往与同时期的欧洲其他艺术家和法国本土的艺术家进行竞争,他们提交自己创作的作品以期获得法国官方的认可。在沙龙展览当中,出自不同性别的艺术家之手的作品都有机会获得展示。有趣的是,策划展览的团队精心挑选了这次“美国艺术家在巴黎”的画作,其中的很多作品均在当年向法国沙龙提交过,唯一的例外就是惠斯勒的那幅《白色和谐1号:白衣女子》(Symphony in White: the white girl, 1862),这幅作品曾经在1862年遭到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审查委会及次年的巴黎沙龙评审委员会的否决。而在同年,惠斯勒的这幅作品被“落选者沙龙”(the Salon des Refusés)所接纳,它成为当时最有争议的画作之一。

这个展览的 第三个主题是关于美国人在巴黎的生活的题材的画作的展示。这个环节中的画作折射出美国艺术家是如何以访问者的姿态和视角融入法国的社会生活当中的。这个部分的画作大多是小尺幅的,并且是由艺术家“即兴创作”的,这种艺术风格可以在萨金特及坦纳的作品中领略到。展览的第四、五部分主要集中在那些对寓居在巴黎的美国艺术家及其他美国侨民的生活进行描绘的作品。而卡萨特的作品占据了第四部分的大部分。她通常是在一个室内的场景中描绘她的朋友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肖像。而她的作品似乎允许观看者作为她的知己而进入到主人公的生活场景之中。

展览的第六部分展现了美国人对于法国风景及海景的想象力。而展览的第七、八部分是饶有意味的,它们探讨了法国艺术风格对于当时的美国艺术市场的冲击。学成归来的美国艺术家回到祖国之后,他们往往为了适应当时国内的艺术市场的需求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手法及风格特点。这样的结果便是印象主义风格与完全的美国主题的杂糅。法国风格的影响并非仅仅局限于美国印象主义的形成上面,也体现在对于新一代的美国艺术家的传承方面。而萨金特与威廉·莫里斯·亨特则成为美国艺术收藏中的法国绘画的代言人。

作者:愚人节的梦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