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情怀与境界

    昨天《解放日报》发表了宣传本大爷的文章。文为书籍《完美的人--切格瓦拉》、《西方美女史》作者陶竦先生所撰。文章写的很好,把我说得太好,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影响很大,好多几年不见的朋友都打电来说看到我的东西了。市委宣传部朱书记特地打来半小时电,申花钢管集团巩董事长发来长长的短信-------很感动,还是大报影响力大啊------惭愧惭愧,作为一个画画的个体户有些承受不起了。现转载如下:
 
    作品话语系统的全盘改换,从来都是从艺者的大忌。缺乏深厚艺术功底者,或者欠缺宏大艺术理想者,是断不肯越雷池一步的。从传统水墨转向抽象艺术,再从抽象艺术回归水墨传统,近年来吴林田先生不断在绘画艺术领域寻求突破与超越的执著精神,颇有些“精卫填海”式的壮美。

  吴林田初学传统山水,传承文人画正道,远绍董巨遗韵,钟情黄公望、吴镇诸家,近代服膺石涛、黄宾虹,路数清晰,用功甚勤,深得南派山水三味。循此路径发展,断然不失传统水墨的一席之地。然而,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他却决然转向抽象创作,步入“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克利语)的艺术探险之旅。其间,传统水墨的深厚底蕴使他的创作始终遵循主观抽象的路数,色彩深沉而不失绚丽,布局合理而充满张力,笔触自由而速度感强,在一派混沌绚烂中给人无限联想与感悟。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坚持图式的东方性和原创性,线条灵动有水墨味,韵致生动有山林气。凭借着“山河水”、“触”等系列作品的鲜明个性,他很快成为抽象画坛重镇级画家。

  出人意料的是,2003年,吴林田从抽象绘画高峰低调回归传统水墨,开启了一段新的艺术探险旅程。这同样是对艺术本质深切省思的结果。游弋于国画与抽象之间,他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自身的文化传统,汲取传统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国画与抽象在品位上确有高下之分,抽象更多着眼概念,而国画更多强调艺术家内在修养,孰高孰低,不言而喻。同时,正如在抽象创作中渗透传统元素,他的水墨作品恰到好处地融入了抽象画的极简主义风格,在写意风格的笼罩下穿插局部乃至大部的抽象,显示出深厚的跨界创作的阅历与功力,从而不仅实现着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双向流动,乃至体现出西方艺术向东方艺术致敬与反向融入的意味。

  好的画家应该是有思想深度的,吴林田认为,艺术创作到终极看的是识见与修为。对于艺术本质,他的理解是:“艺术越纯粹越好,越‘保守’越好,意识不能太‘革命性’,技术也不能太‘革命性’”;革命性过头的东西经不起历史检验,最好的艺术品都是由历史承转的,“文化就是意识上相对 ‘保守’”……在一味求大、求洋、求“创新”的时代,能够坦言“保守”、推崇“保守”、力行“保守”。

  近来吴林田创作的“一屋一树一人”系列,便是思想顿悟的艺术成果。 “屋、树、人”是一组象征性概念,该系列所有作品均由一屋、一树、一人构成,通过三者位置与形态的变换,宣示对现代人在单向度社会的物质和思想困境的劝谕。一屋,劝谕当代人仿效古代高士,以一屋存身为满足,贪念一祛,顿时成佛。树,隐喻自然给予人类的恩惠,可遮风雨、可避骄阳、可摇曳生风、可招徕鸟雀、可呼朋小聚、可勾兑气候;一树,劝谕当代人对自然的馈赠要心怀感恩。人,自然是高人雅士、饮者风流;一人者,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之意。

  概念的营造并未削弱作品的艺术价值。笔墨方面,线条简练而笔力苍劲,筋骨气韵,力透纸背;构图方面,一屋、一树、一人,乍一看彼此分离,从未有人敢如此摆布,细细品味,则分而不离,气息呼应,气场强劲,不禁暗呼“惊险”……

  如是,情怀与境界共同编织吴林田绘画艺术的个性空间。悲天悯人且孜孜以求者,其浩渺心事将如永无止歇的江水,不断掀起情绪的大起伏、大跌宕,人生之舟由此不断推向新的高峰。

作者:吴林田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