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江西吉安发现唐代青釉瓷窑址为探讨吉州窑的起源提供了新资料


去年4月,江西吉安市青原区河东滨江新区在修筑赣江河堤取土时发现一处青釉瓷窑址。窑址位于青原区河东街道办友谊村委彭家村对门山上,距著名的吉州窑遗址约4里。窑址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存面积仅1200平方米,从暴露的断崖层面上看,文化堆积厚度约在0.3—1米。去年9月,有关部门为了解其文化内涵,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探掘,发现龙窑窑炉遗迹一座,采集和出土一批青釉瓷器和窑具标本。
  龙窑遗迹破坏严重,平面呈长条形,中间宽,两头较窄,破坏严重。龙窑残存斜长33.5、最宽2.2、最窄1.9、残存最高0.5米。窑床中部留存11个排列有序的喇叭状和圆柱状垫座(图一),但窑床的烧结硬面绝大部分不存在。窑壁厚约20厘米,面向窑室一边的青灰色烧结硬壁面厚约5厘米,外侧壁砖红色烧结硬面厚约15厘米。
  采集和出土的产品均为青釉器,器物种类较多,器型有敞口碗、双唇罐、双系罐、钵、灯盏、水盂、盘、多足砚、器盖等。胎质坚硬,略显粗糙厚重,含有少量细砂,瓷泥的陈腐、练制时间不长,胎色多呈深灰或紫红,胎中铁含量较高。器物大多内外施釉,釉呈青褐或青黄色,釉层较薄,施釉不匀,表现出一定的粗糙性和原始性。碗分为深腹和浅腹,均为圆唇、敞口、斜弧壁,圆饼足内凹,内底及足沿留存有5—6个沙堆垫烧痕,与洪州窑晚唐五代时期的同类器相似(图二)。灯盏为碟状,圆唇,斜直壁,圆饼足底,器内壁一侧塑圆环状灯芯,具有晚唐时期的特点。多足砚为圆形,砚面中间凸起,周边有一道凹槽,环水如辟雍,故名辟雍砚。外壁贴附兽足,与洪州窑遗址出土的多足砚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对门山窑址多足砚的足置于扁平环形垫圈上,与湖北武昌和陕西西安唐代墓葬出土的多足砚相同。盘为圆唇,直口,折肩,斜腹,内底浅弧,圆饼足内凹。该类器有时作罐或双唇罐的盖。罐为圆唇,侈口,短颈或束颈圆弧肩,弧腹,有的肩腹部塑圆环状系,与洪州窑唐代的同类器一致。窑址中除青釉瓷器外,窑具都是粗胎的圆柱状、覆盂状或覆钵状垫座。均为粗沙胎,顶平,沿面粘有一层细沙,在外腹壁上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小不一的指窝痕(图三)。器物的装烧都采用这些垫座叠置裸烧。
  调查、探掘的情况表明,对门山窑址是一处以烧造罐、碗、盘、钵等日用瓷器为主的青釉窑场,偶尔也烧造砚、水盂等文房用具。造型朴素、大方、简单、稳重、实用。器口多圆唇,碗盘类圆器的底足多为圆饼足内凹,便于置放。底足外墙有一由2个旋削面形成的棱痕。除琢器的耳系采用捏塑、模制成型外,绝大多数器物采用轮制拉坯成型,在器物的内外壁留有均匀的旋削痕。该窑址虽不见于文献记载,但所出遗物的造型、胎釉特征和装烧方法等与浙江越窑、江西丰城洪州窑、江西赣州七里镇窑、江西铜鼓窑址中的晚唐五代时期的同类器相同或相似,器物的特征大部分显示出晚唐五代时期的风格,其上限可至盛唐时期,下限可晚至五代。
  对门山窑址的发现为探讨吉安乃至江西地区的唐代手工业和制瓷技术提供了新的资料。(中国文物信息网)


作者:珠海瀚和堂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