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李可染大师有方闲章说“七十始知己无知”,初看象是大师的谦虚,其实不全然,李可染72岁时,一次在公开场合对学生也说“我现在画不好,要活到二百岁才能画好”。这句应该发自肺腑的真挚之言,是大师深感到自己与心中至高目标的差距,而后所发的感慨,人越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认清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也正如希腊哲学家芝诺所言,知识的圆越大,未知就越多。
无独有偶,李大师的老师齐大师也有类似的言语,齐白石先生一生最钦佩青藤的画,愿意做青藤门下的走狗,他说青藤的画是“写草书”,但他自己一辈子最后还都在写正楷,他说自己还未来得及“写草书”。“人生苦短”,齐大师活到了近百岁,可还在恨自己的生命不够长,不能继续努力到达一个更高的境界。
笔者在与同道讨论黄宾虹大师的线条质量“生”的特性,这种生到底是“熟后之生”还是“熟前之生”?各执一词。敢谈黄大师的“是非”,其实是要冒风险的,因为有不少著名理论家在自己的著作中,早已“盖棺定论”不容他人言非,引一段就知,“无知者,看轻黄宾虹;学养不足者,看不懂黄宾虹,皆不足论,而后来较有水平的画家和史论家,说是能看懂黄宾虹,也不过看懂大概,或者只感觉到他的伟大而已。”笔者讨个巧,既没有看轻黄宾虹的意思,也不是一点没有看懂,只是在此处引用黄宾虹大师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艺无止境”,不论大师、天才和庸才,概莫能外。
对照黄宾虹的线条和八大的线条,其实两者有相同之处,都是从各自的书法用笔中演绎而来,都注重线条在运动过程中的使转特性,但八大的“荷梗之笔”在行笔过程中,流畅且有金刚杵之强劲,而黄宾虹的线条在使转之处,劲道虽足但转折突然,难免生涩之感,笔者以为其用线较之八大山人还是“熟前之生”,黄宾虹大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其实并不在于用线,而是他的墨法,姑且不论早他二百多年的八大山人的“金刚杵”,就是差不多同期的任伯年,其用线的质量也可以技压数百年,盖四十年的金石功力,无人能出其右。不知道黄宾虹先生生前是否也有像李可染一样的感慨“我现在画不好,要活到二百岁才能画好”。但黄大师生命的轨迹差不多就要划过一个世纪,终难能十全十美,还被后世小辈象笔者这样的无知之徒“指摘”,可见艺之难,境无尽。
而中国画家的最高目标是集大成,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均是这样集大成的标榜。当然这种集大成者,首先是指绘画技法上的集大成,既会山水,还能花鸟、人物僧道仕女等,而用笔用墨能衔接古今,更包括画理、思想、文学、书法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至高修为,如赵孟頫和董其昌分别对书法篆刻、诗词、音律、鉴赏等方面的造诣。
这又难上加难了,对于现在的画家而言,要达到前人所达到的任何一个高度,哪怕是形而下层面的用笔和用墨等技巧,穷其一辈子的努力也非易事,更别说集大成了。说这些并非要妄自菲薄,给上进的人泼冷水,而是要认清了这些,才能别蹉跎了岁月,为一点小的成绩而自满,固步自封,复制自己。更不要发“我可以坐四望五”之慨。
作者:金匠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