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枫味·新作】雁阵惊寒图

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

——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


作品欣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5/3fc08208208335002e7a820a2dcec4ab/3fc08208208335002e7a820a2dcec4ab.jpg

雁阵惊寒图

纸本水墨
60×181cm
2020年
题识:雁阵惊寒图,岁次庚子初夏,观《中国绘画史图鉴》有感作斯图。写于汉口金银湖畔。樊枫题记。

作品解读

樊枫的山水画,从苦练传统笔墨技巧和造型能力出发,逐步转向对于现代文化和都市情景的关照。可以说,他从传统中不仅仅学到表层的笔墨语言与布局程式,更重要的是提炼出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传统山水画给予他的塑造能力与精神方式,成就了他艺术的灵魂,并由此一路伴随着他走向现代,进入新的主题。
——范迪安
《墨影新像两相谐——谈樊枫的都市水墨》


诗与画有着各自的审美特征,却又密不可分。文化基础、境界追求,以及表情达意上的一致性使诗与画成为中国文人抒情言志的两种重要手段。《林泉高致·画意》中郭思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著名的题画诗中则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之语。

雁阵惊寒图》取王勃《滕王阁序》诗意,语出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描绘鄱阳湖景。观此画构图舒朗,色彩清明,画面十分干净,突出秋景明净如妆的特点。

全画以平远之法布置,近景为屋舍船只,中景有山石、人物、树木,远景则由一页远行的小船与空中一列雁阵组成。画面空间层次分明,空间感强。山石的刻画十分细致,重在轮廓的勾勒,几乎不用皴染,仅在轮廓处用细小的笔触稍作皴擦,突出水边坡石光滑的肌理以及深秋时节水草较少的特点。画中几株黄叶的树木与远处的 船帆、雁阵相互呼应,烘托出秋风黄叶的萧瑟气氛。画面中点景的人物有作抚琴状、游览状、交谈状者,使画面具有故事性。藏于画中琴声、人声、水声相互交叠,引发观者无限联想,诗意也由此溢出。

尽管作者在意境上积极向古人学习,但此作仍然给人一种现代感。对于屋舍、船只写生式的描绘,使建筑与交通工具看起来较为写实,而树木、山石、人物等的描绘则重意不重形,表现手法上形成古典与现代的对比与碰撞。


/耿爽)
局部欣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5/2c22bf2a6be201a1a0903cd33902db32/2c22bf2a6be201a1a0903cd33902db3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5/307d14de3f4e3951c169a878b92efefd/307d14de3f4e3951c169a878b92efef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5/349164ce18c83e3e634ab5ac134b7202/349164ce18c83e3e634ab5ac134b7202.jpg


延伸阅读

【如何欣赏中国画】

欣赏中国画首先要弄懂三个问题:笔趣,意趣,情趣。

首先是笔趣。中国水墨画完全在这支毛笔上,是线条和用笔的艺术。很多表现脱离了中国画,那它就不是中国画了。这个笔趣的味道在哪里?在这个地方怎么用笔,是用干笔、湿笔,还是用浓笔、淡笔。如果进入了这个境界,就进入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状态。这就是笔趣,它时时刻刻在中国画的形式里面,和这个形式密不可分。

第二个是意趣。在中国画里,意趣就是觉得画里面的地方特别好玩。这个特别好玩,应该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其中含有中国的道家文化所求的仙境、风水。道家的风水实际上就是中国的道家哲学《易经》所折射出来的生态环境史,只有这样才能风调雨顺,看得舒服的意境、意趣,都是通过这里面折射出来的。

第三个是情趣。这是西洋绘画里完全没有的东西。因为中国艺术都与书法有关,书法与中国的写意精神有关,必须是写出来的。可以做一个很简单的比较,你在心情好的时候写的字和你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写的字那是不一样的。过去有句话叫喜时写兰,怒时写竹。就是说喜悦的时候画兰草,发怒的时候画竹子,怒气生锋。

所以中国画的艺术效果,决定于你画画时的心情,决定于你当时所用的工具,同时也决定于当时的气候条件,方方面面的因素形成了这样一种写意精神。

意趣、笔趣和情趣这三种合在一起,形成了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所带来的一种内在的感性心理机制。这种感性心理机制很重要,通俗地讲就是你和它有缘没缘。

品读中国画,读懂这“三趣”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画的“三趣”把你带进一种境界后,你就会产生一种无穷的喜欢。正如一个懂点美术懂点风水的人,把家里的东西一摆设就会让人耳目一新,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这非常有意义。

《樊枫解读都市水墨 认识一座城就像认识一个人》
(长江日报专访)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