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Hans-Hermann Koopmann是一位在瓦雷尔出生的德国艺术家,在柏林系统地学习了生物学,舞台艺术和哲学之后,他搬迁到意大利继续他的生活和工作。早年,他曾跟随著名的德国行为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进行学习和研究,这也对他日后的艺术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完成自己的艺术表达,Hans-Hermann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媒介和手段:雕塑,绘画,影像,摄影。他的作品涉及广泛,从传统的架上绘画到新媒体视觉艺术,从装置艺术到行为艺术,他在艺术创作领域中做出了许多尝试,试图打破原有的艺术边界。例如在作品《我不认识的人》(people I don’t know)中,他试图将电影和绘画领域相连接,创造一种新形式的表达方法。他的创作活动,很好的对应了他在个人网站的首页上写的那句标语,我不再是一个艺术家(I am no longer an artist)。
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装置作品,明亮的荧光橙色反复出现,成为我们对他的视觉记忆点。就像克莱因花了一生的时间探索属于自己的颜色一样, Hans-Hermann也寻找到了属于他的个人色彩,他大量将其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Hans-Hermann的作品始终在探索自然,神话,哲学,诗歌等主题中的概念诠释。就如上文列举到的《我不认识的人》实际取材于希腊的神话故事。又比如《库卡尼亚的大使》(Ambassador of Cuccagna),这件作品是一个长着两只鸡脚,顶部被挖开,半截小勺柄从头上露出来的鸡蛋形象。这件作品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中世纪传说库卡尼亚镇(Cuccagna),甚至有可能在更早一些的希腊文学就已经出现。这是一个完美的理想城邦,所有其中的居民都富足、美满、快乐。而这个长了腿的鸡蛋形象就出现在老彼得·勃鲁盖尔描绘想象中库卡尼亚的画作里。作品《做蜜蜂或者不做蜜蜂》(to bee or not to bee)更是用一个很好的双关旨意将《哈姆雷特》中的挣扎提炼了出来。一个房间中同时出现一个天然的蜂巢和一个育蜂箱,摄影镜头被置于箱体内部,并将蜜蜂活动的投影投射到位于天然蜂巢下方的荧幕上。真实与虚幻再一次在此汇聚。
Hans-Hermann的作品除了体现出艺术家本人浑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之外,还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常常引人深思背后的含义。影像作品《Indiance》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配合升格的使用,记录了Hans-Hermann 2007年在印度的一次旅行。影片的内容涉及传统与现实的对比,宗教与生活的平衡,印度当地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的实际生活,他以外来人的视角,精确捕捉了现代印度社会中暴露出的问题。结束影片的观看后,人们的思绪被打开,作品中携带的异文化的神秘也勾引起人们心中的好奇。
2021年AAIE当代艺术中心的开幕展【链接与裂痕】(connesioni e fessurazioni)中,Hans-Hermann创作了新的装置作品《墙》(the wall,2021)。作品是一面2.4x4m的墙体,两侧各有一个荧幕,将位于上方的摄像头中的影像传到另一侧。靠近下侧的地方一个洞打通了整个墙体,让位于墙体两侧的人可以直接接触。装置的灵感来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分割东西德国的柏林墙,Hans-Hermann 在这件作品中探讨了过去与现在,虚拟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新作品同样体现了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哲理上的探求,他依旧试图用作品发散观展者的思维,传递自己对于全球疫情的思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