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成肖玉×铁淋 | 画布边缘的行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9cc2a322369cbc10d53b99ad23190edf/9cc2a322369cbc10d53b99ad23190edf.jpg

尹铁淋在富森美术馆

铁淋是老友尹国均之子,9岁左右被常人世界判为失位,开始了神秘世界的艺术之旅。他拥有常人之不幸,更坐拥常人不具之禀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f17b654a25b0654cb642060cda655a57/f17b654a25b0654cb642060cda655a57.jpg

2019年,铁淋画展在重庆文联美术馆开幕。当年我既不识其人也未见其作,由国均引入展厅时,心态俗常,像无数开幕式之前的轻览漫读。

一层宽阔的展厅,铁淋画作大小静陈,依墙服帖,未及细看,莽霸之气已扑面,拭目再观,大惊失态。

这些画,心绪率性奔突,画布、画框的边缘勉强圈住色彩和笔触,却圈不住铁淋的内心世界的蛮荒延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8aca662f1f151a3ec15a039816085caf/8aca662f1f151a3ec15a039816085ca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5901ad484d6bbcc527cfa00c7e704924/5901ad484d6bbcc527cfa00c7e704924.jpg

开幕式上,一众到场的艺术朋友们相继发言,铁淋就站在我身边,微笑,做出些我永远不明白的手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06/feb2625248c76901ca28837ec1b1cf64/feb2625248c76901ca28837ec1b1cf64.png

忽然醒悟: 铁淋乃彼岸之人,那是个此岸之人无从探知、没有桥梁或通道相与勾连的世界,在那个神秘时空里,铁淋的神思无限伸展,如混沌宇宙初开,一抹常人不可探触的清纯。或许,只有父母之深爱才是唯一的与铁淋在心灵深处的交互触碰。

我作为淫浸东西方艺术世界几十年的艺术行者,自认波澜不惊,但面对铁淋的作品,竟然错愕无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a1b810dfda669a343402e604d52463f8/a1b810dfda669a343402e604d52463f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f7ae980b7b6ab764e3cca7c2c8e40f31/f7ae980b7b6ab764e3cca7c2c8e40f31.jpg

铁淋朝向我的那一靥微笑,竟然令我脊背发凉: 他似乎笑望此岸众生执念拘泥,见思无明,半生水火纠结。凡40年艺术本质的追索,被铁淋的恣意挥洒轻易打回原点,被迫重新推演,却仿佛没有了时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1093125b765722fb810122a2e9697be6/1093125b765722fb810122a2e9697be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a54864b7ac4812f2de0ec6a15d00b8a4/a54864b7ac4812f2de0ec6a15d00b8a4.jpg

面对铁淋的画,我大可谈及非比寻常的自由语境,色彩的主观性与图像模糊性之间的协调、抽象、隐喻、象征……甚至可以动用图像分析学的强大武器,像海德格尔或米歇尔·福柯那样自说自话,从美学评价体系中导出自己的系统论,但我还是决然地放下了一切理性剖析,原因很简单,那是对铁淋的精神世界的冒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d2c46ac6dbc7cb4d0d7e9b65493a185e/d2c46ac6dbc7cb4d0d7e9b65493a185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57a38af072d0516e48660712f015bb0d/57a38af072d0516e48660712f015bb0d.jpg

铁淋的画是个非常独立的孤案,他的艺术矗立于时间和空间之外,属于另一个常人不可揣摸的维度。或许由于长期的艺术熏习浸润,他在下意识、甚至无意识之中自行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自性系统,这是一个隐秘颇深、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其中有大量的下意识惯性、无意识偶发、也有来自于形体和色彩的超验刺激的独特个性感受,甚至有长期的肌肉记忆。这些非艺术因素与艺术的交集,让铁淋的艺术获取了常人永远无法获取的、超验的艺术养分,这才是他的艺术面貌最具备个性标杆和个体价值的地方,是一种“看得见、却永远摸不着”的状态。在这个自足系统中,常人只能揣摩铁淋的享受和自在,但真相究竟如是或否?你我凡夫俗子,真的由于无知而止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3acdbbd45665a8e742c3c9a2b07ff2e8/3acdbbd45665a8e742c3c9a2b07ff2e8.jpg

铁淋不具备常人世界的经验和阅历。这种俗常认知中的空缺,反而成为最可贵的储备超验想象力的源头活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c6ff65a21025ca211ddaacc74214aea4/c6ff65a21025ca211ddaacc74214aea4.jpg

记不清原话了,好像是从一本18世纪的哲学小书《人是机器》中得来的人生感悟:人生如身背布袋而行,袋子中的生存体验不断积蓄,终成重赘,聪明人会在途中倒空袋子,轻装前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9fe27e415e83a16a52e0b6844dfff6aa/9fe27e415e83a16a52e0b6844dfff6aa.jpg

此既是说,生存经验不断挤压想象空间。铁淋的神秘的“自闭”让生存经验和后天学习都无法进入他的感知体系,袋子永远是空的,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这让他得以恣睢无忌,轻松游走于色彩和笔触所界定的小小时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09accc1646d66c55f244a5ce349dcbb3/09accc1646d66c55f244a5ce349dcbb3.jpg

忽然想起,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以清净照自性,方为“一心 ”。

铁淋的自性清净,似乎从禅佛角度有了一个解读的支撑点,但依然不可靠。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对于说不清的东西,最好保持沉默。铁淋在他的时空中纵横阡陌,游刃有余,常人俗辈如我,垂涎也好,羡慕也罢,横亘其间的,是一道永远无法跨过的界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7ba56109b033618ecbe547219c7a0b3a/7ba56109b033618ecbe547219c7a0b3a.jpg

常人,尤其是受过艺术教育体系的系统训练的人,被铁淋的艺术震慑之余,往往以己推人,把铁淋的艺术纳入某种美学框范或现当代艺术的道统渊源。格框之举,实在不敢苟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67aa521b23066dc9e6abaa444dffad25/67aa521b23066dc9e6abaa444dffad25.jpg

曾笑对其父和一众赶来大力撑持的老朋友,秉臆直言:

铁淋生活在一个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语境”之中,他的周遭邻里,叔伯前辈,都是艺术造诣高阔之人,堪称教授先生林立。谨望叔伯前辈们,切忌爱屋心切,大力助推,过分滋润雨露,暗引前程,反而打扰了铁淋的自性清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31001d1fa78703e4d38c73706d2a25f6/31001d1fa78703e4d38c73706d2a25f6.jpg

面对铁淋,话越多,越透着自己的苍白和无力。

憋了半天,只憋出一句话:

铁淋的画,好看,入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e9bac47e0f7c364d7d5f5fe07c7e8239/e9bac47e0f7c364d7d5f5fe07c7e823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bf0327b6ec4cf222f2a516cd4bac4242/bf0327b6ec4cf222f2a516cd4bac4242.jpg

这次铁淋的64幅作品在富森美术馆以“铁淋!铁淋!”的展名展出,是一次集中亮相,这对铁淋艺术的发展是一次积极意义的落地,对他的艺术人生是一次标志性事件。

成肖玉

1956年生于北京,现居加拿大多伦多。

自由艺术家、评论家。

是八五美术新潮时期“理性绘画”的重要代表。

东西方文化,两大板块,两块大田。

虽然从未赤背躬身,深耕细作,但游于田埂,两大板块的各自边缘,自然重叠于脚下,得以左顾右盼,左右逢源,对东西方文化的历史递进、根系枯荣、源流互融进行实时的观读和比较,在“边缘”地带的相对静寂中,从容、理性地酝酿自己的艺术语境。

1979 - 1983 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

1983 - 1986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

1990 - 1992 德国卡塞尔综合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

1992    英国牛津大学皮特里沃斯人类学博物馆访问学者

1992 - 1996 德国卡塞尔综合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系

1997 - 至今 移居加拿大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