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摘自王艾石理论,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什么样的人是艺术家
我们在前文论述过,人人都有艺术本能。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不是人人都是艺术家呢?这就好比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都有他人学习的地方,但不是每个人都是老师,更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够成为出色的老师。所以,要成为艺术家,不仅需要艺术从业者具备常人所达不到的艺术本能与天赋,还要求具备较高的个人后天修养。
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进一步展开简略讨论。
一、艺术本能天赋方面
据相关数据显示,人类刚出生的时候,大脑内约有2000亿个脑细胞,一岁时脑细胞就会死掉90%,少年时期脑细胞死亡速度开始变慢,15岁剩下约200亿个,25岁剩下约160亿个。为什么细胞会大量死亡?因为,休眠的脑细胞得不到相关激活就会陆续死去。一岁左右的儿童没有社会活动能力,大量休眠的脑细胞得不到激活,所以死亡率最高。但我们发现,一岁左右的儿童语言学习能力非常强大,这与大量语言功能细胞被强烈的语言诉求所激活有密切关系。
因此,有学者认为,只有激活足够多的艺术细胞的人更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而艺术细胞激活的数量、质量受个人基因及生存环境等其它不为人知的因素所影响。
我们知道,脑细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结构,关于细胞激活学说,目前科学界没有明确的认定,但我们可以基本断定,艺术本能、艺术天赋并不是单独产生于脑细胞内,它很可能与神经细胞网络之间电作用也有密切关联。所以,在艺术起源章节里,本书提出了艺术源于意识思维高端的观点。
二、艺术家的个人修养方面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类所有已知的知识都已成为一种共享常识。例如百度,几乎可以调阅你想知道的如何知识。而且,不久的将来,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将会集中在一个芯片里,与人脑实现互通互联。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已经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才华、能力与智慧,只有探索进取的创新创造,才能与才华、能力、智慧相匹配。所以,一个真正意义的艺术家,一定是时代的先驱,一定有开疆拓土之才,一定有探索未知世界、引领时代未来、安抚人类灵魂的使命感。也就是说,每一位艺术家就是一尊佛,一个神,一面镜子,一本天书。
所以,艺术家不但要具备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特质,还要对对历史、宗教、自然学、人类学等学科有深刻的认知。同时,必须拥有自己的艺术理论形态,方可算作艺术家。这就要求艺术家除了掌握表观的基础艺术知识技能外,还要全方位的广泛学习和研究各学科知识,接受艺术优存定律的洗礼。
本文原作者简介:
王艾石,本名王江,安徽金寨人,定居合肥,自由艺术家,画家,艺术评论家,新艺术定义奠基人,首次提出《艺术优存定律》、《艺术精神回归》、《艺术新起源学说》等全新艺术理论,并重新整理阐述了《艺术本能性》和《艺术基本特征》等相关论点,在人类史上第一次明确了艺术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绝对主导作用与意义,第一次明确了人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艺术的结果,并将艺术与工艺清晰分类,为新时代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
王艾石为纯粹的艺术爱好者,以艺术开拓探索、理论研究和普及艺术为使命。曾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岩彩研究所创作研究员,两岸书画院院长等职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