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6-26 01:08
嘉宾合影
2025年6月21日,“以漆为媒”第九届夏至生漆开刀节在陕西秦岭脚下、白鹿原白鹿仓滋水非遗大集鹿家大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余位漆艺专家和爱好者参与了此次活动。
参加本次活动的主要嘉宾有陕西漆艺泰斗长安书画院院长史永哲先生,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赵光远先生,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智先生,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西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袁红女士,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刘文先生,西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邓婷女士,灞桥区的文旅体育局的局长吴小进先生,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党总支书记赵莉女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黄晓华教授,原中华供销总社生漆研究所副所长王尚林先生,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孙明哲副教授,西安市漆艺协会秘书长阮兰香女士,西安汉柱商贸公司杨汉柱先生,清渭楼美术博物馆副馆长、资深策展人刘红昌先生,西安华夏匾额博物馆馆长张金平先生,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帅,成盐漆作刘涵,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肖云峰,国家一级导演,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四团党支部书记、团长王化武先生,福州旅游职业学校林帆主任,宁夏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孙学琴科长,安康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周继业、毛德龙、赵霞等,漆珍壹宝主理人郑永生,望高工坊刘晨,青年漆艺家高裕华,宣平琴坊袁旭,“西安老字号”品牌“蒹葭堂”大漆非遗技艺等众多大漆艺术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了活动。
西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任晓东先生主持活动仪式
上午十点,开刀节在秦腔的华美乐章中正式拉开帷幕,活动由西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任晓东先生主持。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智先生为大家讲解二十四节气夏至民俗,西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袁红女士致词,黄晓华教授代表国家漆树产业创新联盟开启2025第一刀,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赵光远先生宣布活动开幕。
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智先生为大家讲解二十四节气夏至民俗
西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袁红女士致词
黄晓华教授代表国家漆树产业创新联盟开启2025第一刀
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赵光远先生宣布活动开幕
2025年度的主题是“以漆为媒”。“以漆为媒”是以天然大漆为媒介,结合各种元素进行联系和发展,不是一昧的注重技术,而是将其当成一个媒介。发挥其与万物融合的天然特性,以自然造物的方式,呈现“七十二变”的文化形态。让大漆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既致敬传统更探索未来。大漆艺术不仅是对材料的驾驭,更是对生活的思考。在疯狂变化的时尚节律中,选择以一种“非常慢的方式”与世界对话,用手工的温度对抗数字的冰冷,以漆的坚韧与温润诠释手艺的本质。
国家一级导演,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四团党支部书记、团长王化武先生带领本团青年演员助力开刀节,秦腔经典剧目亮相现场,喝彩不断
开启仪式现场
漆树开刀仪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千年,作为秦岭祖脉上生长出的一种经济林木,文化林木,它不单纯的只是一种树木,它承载着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礼赞,也彰显着人们朴素却厚重的生活态度与观念。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与漆的美美与共中获得生存智慧、汲取创造灵感、塑造精神世界。漆是漆树的血液,漆树是漆的依托,因而本次系列活动的第一部分围绕漆树,展开了一场“溯源寻根”之旅。
“2025·西安漆艺作品邀请展”现场
活动进入第二部分,各位宾客移步参观“2025·西安漆艺作品邀请展”。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省内各专业美术学院和研究机构、非遗传承人的多件漆艺精品,同时特邀福州脱胎漆艺协会会长陈天赣大师两件作品为展览助兴。这些作品不仅代表了各自地缘性的学术风格与地域传统,更展现了漆艺在当代社会的多样面貌和深刻内涵。从此次展览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的多样与包容,因而它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一次精神的升华。灵动的作品中,每一个独立的灵魂都在向心排列中交织成璀璨星河,恰似人类社会于差异中孕育共鸣,于微光中凝聚力量。大漆艺术不仅是技艺的载体,更是生活美学的延伸。用漆的斑斓与温润,构建出既具个人特质又呼应时代的视觉诗篇。
“以漆为媒”漆与非遗学术研讨会现场
本次系列活动在最后环节开展了“以漆为媒”漆与非遗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陕西省重点社科基地丝绸之路漆艺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与西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西安老字号”品牌“蒹葭堂”大漆非遗技艺等众多大漆艺术非遗项目共同举办,陕西省重点社科基地丝绸之路漆艺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市民协副主席任晓东担任学术主持。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安康学院等学校及机构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大漆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如何与当代审美理念相互融合;如何找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议题畅所欲言,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本次研讨会搭建起了一个让思想和感情在其中自由流动的平台,进一步激发了相关学者的学术热忱。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曾多次提到“漆器”。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如何既能在实践层面探索漆艺术创作的视觉表达,又能在理论层面阐发对传统的理解,激发漆在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成为当代漆艺人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生命力的表征,活态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根本实现手段。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各种媒介,物质媒介、符号媒介、传播媒介等不同媒介类型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条件。其中,身体媒介极为重要,身体在场和具身知识确证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但随着媒介技术的演进,传承人的身体开始缺席或只能远程在场、虚拟在场,基于传统社会和有限时空建立的传承情境不复存在,实质上弱化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在智能时代,人和媒介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人机融合成为新常态,也必然会形塑非遗活态传承的新方式。非遗活态传承,取决于传承人处于何种状态,他们也许是作为肉身而存在,也许是作为人机融合终端而存在。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在当前的泛媒介阶段,非遗的传播已然非常喧嚣,不管是官媒还是自媒体,都在以不同方式展示非遗的丰富多彩。但在夹杂着浓厚商业色彩的媒体传播中,非遗不能过度被流量绑架,不能以传播掩盖了活态传承的本质。非遗活态传承不是千篇一律,需要特色化发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地域特色构成独特的乡村文化,漆树作为秦岭祖脉上生长出的一种经济林木,文化林木,关注漆树文化发展就是贯彻落实非遗活态的一种表达。通过对大漆艺术这一地缘性媒材和地缘性文化林木的关注,使陕西非遗活态传承这一伟大战略,切实转化为一种地缘性的文化自信,用漆树这一地缘性文化林木的艺术表达,真正的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在非遗活态传承中,在地性的体现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通过地缘性的视域我们选择了在白鹿仓非遗大集举办第九届夏至生漆开刀节,以漆树为依托,唤起观众的审美觉醒,借由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美化,推动生活方式的复兴,最终培育起非遗活态传承的力量。
本届“以漆为媒”2025第九届夏至生漆开刀节在各位漆艺专家和爱好者的祝愿中圆满落下帷幕。自第一届始,开刀节经历了九春夏秋,它已然成为了陕西大漆界的特色名片,有效提升了陕西大漆产业在业界的影响力;也成为了陕西当地大漆加工、大漆应用研究与漆艺创作等群体的互动交流、真诚沟通的平台。相信本届开刀节的成功举办,会鼓励和推动更多漆艺人对于中华传统技艺的热爱和传承!
(资料提供:主办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