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前言(节选)

  在我看来,杨千的“双重绘画”才是真正的“新绘画”,其艺术观念依赖于方法、技术、材料的综合,其视觉语言超出了我们以往的经验。他的艺术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首先,杨千的“双重绘画”在观念上试图摆脱了以往那种传统平面绘画单一性的概念,重新界定和扩张了绘画的内涵与外延。他的“双重绘画”既保持了经典的绘画性,又借用了新媒介,混合成一种新的艺术形态。这样,他的“双重绘画”就形成了一种跨媒介的作品,既可以界定为绘画,也可以界定为绘画的装置。
  其次,杨千的“双重绘画”是基于一种技术层面上的观念,而这种技术性观念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艺术家向人展示一个具体的形象,而是在于作品的暗示性信息所传达出的一种变化过程——绘画的时间和绘画的空间的改变,既向观众提供了一个时间的概念(他的双重绘画),也向观众提供了一个空间的概念(他的动态绘画)。
  再次,杨千的“双重绘画”把观众身体的移动,带入到作品中并与之产生“互动”。并且,观众身体的移动又直接控制着绘画图像的变化。他的有些作品,只能在观众手持紫光电筒,在画面上寻找另一图像时才得以完成。这种观众参与并完成作品的行为是杨千作品的一部份。这从绘画的观看方式上扩大了绘画的疆域,从而丰富了平面绘画的语言。反过来,他的另一些双重绘画,他设定的灯光程序(时间控制器)又控制着观众的观看方式。伴随着展厅里照明灯和紫光灯的明暗交替,形成了一个绘画形象变化和转换的过程。换句话,当展厅照明灯亮时,画面展现的是一个抽象的图像或是一个写实的形象;当展厅照明灯关掉时,在紫光灯的照射下,同一画面展现的是另一个与之相反的形象。这两种画面之间,在观念和形式上,既是对立的,又是相关的。
  我认为“双重绘画”的意义就在于它带有运动的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的移位,而这种运动的能量则是由电、物质和运动形成了一种循环系统,这种系统最终由艺术家的理念和人的身体参与来实现。而杨千的观念,则是通过以上提及的艺术形式,揭示当今政治、社会和人的双重性和不可知性。这正是杨千“双重绘画”的本质所在。
  Huang Du is an independent curator in Beijing, China. He was curator of the 6th Shanghai Biennale 2006. Currently Huang Du is just appointed as the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3rd Nanjing Triennial 2008, China.

作者:黄笃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