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案:如果只提“刘若望”的名字,有些人可能觉得还是有些陌生。但是如果提到798创意广场上的一群狼,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大吃一惊恍然大悟:“哦,我知道,是他呀!”对,就是他,那是刘若望的作品《狼来了》。如果见到刘若望本人,我们也无法把那批鸿篇巨制般的作品与眼前这位有些如书生秀气的男孩子联系在一起。刘若望出生在陕北农村,但是他的身上几乎没有一点陕北汉子的特点,从口音到身高,都摧毁着影视作品留给我们对陕北人的固有印象,他不粗犷不高大,口音也不是额我不分。他个子不高,长相秀气,笑得时候,嘴角还挂着一丝腼腆。
刘若望是一位“励志哥”。从一位17岁还衣衫褴褛的学生,到大二退学靠朋友的接济度日,再到今天成为一个作品广受欢迎和好评的艺术家,刘若望每一步的脚印走得都很艰辛,也很扎实。因为家里几代都是信奉天主教,刘若望有着自己的信仰,无论是为人还是做艺术,他都透露着十足的虔诚,也许他现在的成功就来自于他的这份虔诚。尽管他把他现在的成功看得很淡。
也许你在798里被他的《狼来了》所震撼,或者被《东方红》系列所吸引,如果你听了他的故事,你会发现:他的人生还要大过他的作品。
没有幸福感的孤单
陕北佳县。窑洞。
这是刘若望20岁前一直生活的地方,窑洞是他的家。一直到他20岁的时候,这个家庭的年收入也不足2000元。他生活的乐趣来自于爷爷的故事,以及哥哥的一堆连环画。他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几乎能全篇讲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里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刘若望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了英雄主义的种子。他的哥哥很能干,经常会在山上捉蝎子拿到城里去卖,换回一些连环画,刘若望看着小人书里的关云长、孙悟空的真实形象欣喜若狂,就依葫芦画瓢地将他们描绘下来。他的这些画得到了村里人还有老师的夸奖,这些夸奖成了他画画的动力。
当秋天来到三秦大地上的时候,刘若望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他性格内向,很少与别人交流,这导致他很难适应新环境。考上初中后,因为内向的性格和不适应新的生活,在三年的时间内,几乎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课间的时候,他就到楼道里没有玻璃的窗户前远眺,后来他自己也回忆不到当时在那扇窗户前看什么,就那么站着,就那么看着。当同学们在操场上快乐的奔跑时,一抬头就能看见窗户后面他那张落寞的脸。
从家里的窑洞到学校,他每天要先走7华里的山路,再骑8华里的自行车。因为这段路程,刘若望成了著名的“迟到大户”。先是早读不上了,然后早读后的早操也不上了,最后他干脆就直接逃课。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一个“问题学生”。他每次逃课,都躲在县城边的一座小庙里,画几张素描速写。那时候,画画也许不仅仅是他的爱好了。
万幸的是,他有一个理解他、关心他的班主任。这位老师有一个亲戚,在县城里是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因为内向和耿直,被社会逼疯了。他的班主任欣赏他在绘画方面的才华,也很怕他走自己亲戚的老路,就一直开导劝诫他,后来甚至把刘若望介绍给他的那个疯亲戚,让他教刘若望画画。尽管他有些疯,绘画上依然是把好手,刘若望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有时候刘若望学完出门,忽然发现东西忘拿了,再敲门进屋的时候,疯亲戚恍如他刚来:“你来了?来,我教你画画吧。”
几年后,这位班主任的疯亲戚,自己从山崖上跳下来自杀了。刘若望当时在西安求学,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忽然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用骗来的500元考大学
因为家庭的原因,家里并没有打算让他去上大学,更期望于他以后能去做神父。一方面是家里没有钱供他上大学,另一方面,对于天主教的信众来说,做神父也很有意义。西安教区的主教也因此到了他们家,希望带他走,但是他拒绝了。年轻人总是有些叛逆,更想做自己更喜欢的事,他并没有考虑到家里的实际情况。直到18岁的时候,他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失落。
1995年,刘若望已经开始准备明年的高考。因为修路的原因,家里的窑洞被拆迁。那时候的拆迁还不是一夜暴富的机会,政府的赔偿款可谓寥寥无几。为了能省下些盖房子的钱,他和他哥哥一起在窑洞前守着,每拆下一块石头,就搬到一边,以便下次盖房时重新使用。当时正值广州美院附中的学生到他们当地写生,看着背着画夹衣着光鲜的学生们走过他家门口,他摸着自己露着屁股的裤子,心里有了一股很强烈的失落感。他原来在艺术上自认为的天赋和能力被摧垮了。
尽管他不承认他不比他们画得差。
他高考的时候,哥哥已经结婚生子,因为生意上的失败,哥哥在他的学费上帮不了他。但是哥哥还是编造了一个“能买到便宜化肥”的谎言,从岳母家骗来500块钱给他,让他去西安参加考试。
那一年,他考上了包括西安美术学院在内的好几所院校,但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报哪所。鉴于他家的实际情况,有朋友建议他报考西北纺织大学,说这是纺织部的直属院校,毕业后不愁好工作,能更快的改善家里的状况。
入学后,他发现这并不是他喜欢的专业,毕业后对口分配的工作也将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他一直在纠结和忍受着。一年半之后,他收到父亲的来信,父亲在信中说:家里屋里负担你的生活费和学费,以后的费用,可能需要你自己去想办法……
打小生长在农村的刘若望根本就没接触过多少钱,对钱也蛮不在乎,他没想到自己为改善家庭而选择的这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现在却成了家里的负担。他端着父亲的信看了很久,虽然父亲后来后悔写了这封信,哥哥也亲自到学校找他,希望不要因为那封信和家庭情况影响到他的学习和信息。但是刘若望还是下了决心:他要退学!
厚积方能薄发
退学后的刘若望一直在西安附近漂着,他认为不呆在学校,靠着自学也是一样可以学出来。他买了一堆画册,油画、素描、雕塑,他一门不落的给自己安排课程。按照他的计划,虽然他退学了,但是他要和自己的同学“一起毕业”。在自学的过程中,他经常会去西安美院和西安的其他艺术院校去看看展览,他发现那些学生、老师甚至名师都没有他画得好。
一开始他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自学有了成效,都超越老师了。后来,他忽然意识到:根本不是他画得比别人好,应该是自己的路子走错了。他认为自己作品的“好”是因为自己闭门造车,和美院师生们走得根本不是同一个方向!
他决定离开西安,到更好的地方去,就算要饭也要到比西安好的地方去要。他拿着四处借来的几千块钱来到北京,在中央美院进修。一开始,他决定进修五年。他给自己做了一个五年进修计划,三年雕塑两年油画,那时候出来应该算是个艺术家了吧?
然而,北京这个城市的光鲜是用钱堆砌起来的,学费、交通费、住宿费都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一年后,他腰无分文,还欠了一屁股债。这时候的他才意识到钱的重要性,要在北京生存,必须学会挣钱。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四处找活儿干,帮人做雕塑是他唯一能做也喜欢做的工作。从2000年到2003年,北京城的雕塑家们就有了一个最便宜最能干的助手,50块钱一天不包吃住,他做得不亦乐乎。更神奇的是他还不仅仅是个帮艺术家做活儿的工人,还能帮艺术家设计方案,能独立完成一件雕塑的制作。
一些艺术家觉得给他开的工资太低了,似乎欠他人情,有时候会把一些小活儿或小单子交给他独立去做,到了2003年,他一下子就挣了2万块钱。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开个雕塑公司,买车买房都不是很大的问题了。但是这不是他最初的想法。两万块钱拿到手的时候,他算了一下:能在美院进修两年了。
和他一起进修的同学,在第一年就开始做创作,刘若望知道自己的弱项,他觉得现在做创作太早,更重要的是打基础。他用一年的时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年才开始进行艺术创作。
第一年打下的基础没有白费,他的毕业创作《东方红》参加了2005年的“学院之光”,一下子被收藏了两套。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收藏者分别是现在画廊的老板黄燎原先生和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先生,一个代表市场,一个代表学术。刘若望一下子得到了市场和学术的双重认可。
经历的死亡才知道活着的意义
两套《东方红》系列被收藏,可以说让刘若望挣到了当时人生中见到过的最大的一笔钱。如果按照大多数人的思维,这笔钱基本上可以完成刘若望在北京安定的生活,买部车,买套房,算是在北京扎下根了。然后再做几套类似的作品,反正艺术市场和学术界的大佬都买了,肯定缺不了人买。
但是买车买房不是他的梦想。他的作品能放在什么空间里才是他的梦想。
以前没钱,他的作品只能做成玻璃钢的,有了钱,他可以做成铸铜、铸铁的,这才是他的作品原来的要求。他把这笔钱投入到了新的作品的创作中去。他没有继续他的《东方红》系列的创作,尽管直到现在还有人到他的工作室里,希望能收藏到这系列的作品。家庭的教育使他对金钱和地位的欲望一直不高,也就没有了金钱和地位的牵绊,一路走得也就更顺。
他不愿意重复自己,继续一种符号,而更注重自身的体会。之后他做了《天兵》系列的作品,算是完成了小时候对英雄主义的幻想。没想到这一系列的作品一问世,又得到了藏家的肯定和热捧,后来的《狼来了》也是得到了圈内圈外的好评。展览邀请和收藏应邀不断,
一切都很顺利的发展着。
直到2010年,他感到身体不适,胸口疼,直到疼得浑身冒汗,才到望京医院检查。望京医院不敢救治,用救护车将他转到别的医院。初步检查结果是重症心肌梗死,有可能心脏搭桥。大夫给他说:可能需要很多钱,你能负担吗?
当时的刘若望已经能负担得起这笔费用了,但是他望着医生说:如果确定是这病,我就不治了。
面对初步检查结果,刘若望一点没有惧怕死亡,他不怕死,却怕成为家人的负担,从念书开始到来美院进修,他一直是家里的负担,他怕了。医生把检查管道顺着胳膊上的血管一直插入他的心脏的时候,他还在思考着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是暂时的?什么才是真正的永恒?33岁的他,对生活一直不乐观,他说他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是每一天的钟他都是用心的去撞。知道明天的钟也许就撞不成了的时候,才知道撞今天的钟是多么重要和有意义。
后来确诊结果出来了:心肌炎。不用开胸搭桥,也不会成为家人的负担了。
但是经历了这一次,让刘若望有了进一步的成长,他比我们更知道活着的意义。
常变常新的作品
刘若望的作品可谓是常变常新,不重复自己的符号。从《东方红》系列开始,到《人民》系列,刘若望还是采取人的形象,只是在表情上略有处理,《东方红》系列作品中的人相对木讷一些,到《人民》系列的时候,出现了悲壮和英雄主义,这应该是来源于刘若望小时候记忆中对英雄主义情结的幻想。
在《天兵》系列作品中,刘若望把英雄情结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可以说有些虚幻,例如有些锤击导弹、斧劈航母的形象。兵马俑似的视觉语言彰显着他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符号之间的关系。08年开始创作的《狼来了》以及近期正在创作的猩猩等作品把目光由人转向动物。
尽管刘若望不断的变化作品的符号,可是他作品的辨识度非常高,无论是他《东方红》中的农民形象,《人民》系列中的英雄形象,还是后期的动物形象,都有着刘若望作品的典型印记。刘若望的作品从来都不是写实,而是在描绘一种精神。夸张的造型是刘若望作品中一层不变的元素,他更注重描绘作品带给人的感觉而不是作品符号的本身。
刘若望作品中的英雄情结应来源于少年时对英雄的崇拜,但是又绝不是一种赞美和歌颂,夸张的造型、夸大的英雄主义有一种反讽和嘲弄的意味。但是刘若望并没有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将“感觉本身”容纳到作品的造型语言中去,观众可以见仁见智,得到众多不同的解读。
刘若望的作品中一直流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就造型本身来说,夸张的动作和粗犷的造型具有中国传统雕塑的韵味。如果仔细观看,在粗犷的造型中,还有很多细节,比如《狼来了》中狼背上的鬃毛,有很多传统符号。粗狂和细致的结合,也是刘若望作品的一大特点。
更重要的是,刘若望的作品有着真正“公众艺术”的特点。一提到公众艺术,很多人会想到城市雕塑,实际上城市雕塑和“公众”有关,和“艺术”的关系比较小。而刘若望的作品适合在公众场合的展出,并且有极强的参与性。接近人民,才是艺术的真正目的。
藏家:善人不缺贵人助
早在生病之前,刘若望就对钱没有很高的欲望,他也从没想着把自己打造成什么,他的生活很简单,出售作品的钱又投入到创作中去了。这让他的作品一直都有很高的质量保证。圈内有着一种很传统的推销手段:你买我的作品,我保证每年升值百分之几。刘若望从来不向藏家保证这一点,他说他只保证两点:一,我作品的质量和艺术品质;二,我会一直做雕塑。
其实对于不以获利为目的的真正收藏家来说,这两点恰恰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金融危机期间,当众多艺术家作品贬值甚至腰斩的时候,他依然得到很多藏家的订单,他正是拿着这笔钱做了《狼来了》。其实《狼来了》作品的构思在2007年就开始了,当时他没有多少钱,只做了一个人和四匹狼,当新的资金注入的时候,他把狼的数量扩大到了110批,成就了798艺术区的一景。
在刘若望众多的收藏家中,大部分都是“消费式”购买,很少有人以升值获利为目的的收藏。一九四九会所的老板徐先生一直比较喜欢刘若望的作品,认识刘若望本人后,除了收藏了刘若望的作品,还提出要帮他在会所里做个展览,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作品。谁也没想到那一次展览不但在学术上赢得了口碑,在市场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最值得一提的藏家是大众汽车的工程师曾卓先生,他应该是刘若望众多的收藏家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有一年冬天,曾卓先生要去798艺术区看艺术品,当时正值798门口修路,堵得厉害,出租车司机有点着急,告诉他:“你不就是想看艺术品吗?别进去了,我带你去索家村吧,那里也有艺术家。”出租车司机把曾卓扔到索家村就跑了。
冬天的索家村空无一人,所有的艺术家都关着门。曾卓透过窗户看到刘若望的作品,在窗户上给留了张纸条:我很喜欢你的雕塑,想买两件,可以吗?如果可以请给我打电话。
后来曾卓成了刘若望作品的藏家,两人也因此成了朋友,曾卓经常会拿着尺子跑到刘若望的工作室里量他的雕塑,要看一看买哪一件才能“恰好的”放在家里的某个位置。
访谈:不要可以打造自己
《艺术与财富》:你好像一毕业就获奖了?
刘若望:是的,就是2005年“学院之光”的奖。当时有人给我打电话说我获奖了我还不相信,因为学校的奖项一般比较照顾本科生研究生,像助教班和进修班获奖的都很少。没想到真的获奖了,而且作品还被收藏了。
《艺术与财富》:当时收藏的价格能透露吗?
刘若望:作为学生的毕业创作,价格都不高,我那件作品是3万多块,不过已经是那个展览卖出最高价的了。一开始别人给我打电话说要收藏那件作品,我还以为是哪个朋友在给我开玩笑。后来这套作品就全卖了。
《艺术与财富》:既然《东方苏红》系列在2005年就取得了成功,为什么不持续做下去?
刘若望:可能有些艺术家有这种情况,一种符号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就沿着这种符号一直走下去。但是我不想重复自己,也不想有金钱和权力地位的牵绊,我更注重自身的体会,而不是做出什么作品一定要卖到多少钱。
《艺术与财富》:如果你乘势推广一下自己,也许在商业上会更成功。
刘若望:我一直没有刻意把自己打造成什么,就觉得生活简单一点最好。我过过苦日子,知道钱的重要性,没有钱就没法学习,没法创作。我挣到钱了也是投入到作品中去,把作品做得更好。
《艺术与财富》:你做《东方红》和《天兵》系列,都用到了陕北的元素,这是不是和你是陕西人有关?
刘若望:任何人的作品都和成长有关系,我我是从农村来的,最早学连环画,后来在美院学习,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生长的环境。我关注的也是我的感觉和自己的表达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是我最想做的,我就愿意去做。
《艺术与财富》:你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刘若望:其实我是一个没有计划的人,我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实一直以来,我对生活并不乐观,计划做得再好,谁也不知道在计划完成之前还能不能活着,重要的是把今天的事情做好。但是创作计划我还是有的,我现在在做的是36只大猩猩和一批以书为题材的作品,要做很长一段时间。8月份会在中国美术馆有个联展,年底可能会做一个个展。基本上就这么多,等这些做完了我才有下一步的想法。
作者:罗忠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