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丁杰的山水画,融合中西、打通南北、衔接古今,这几个特点都有。他是北上的南方画家,是南通地区的人,长期在北方工作。北方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对他的画起了重要作用,使他的画雄厚、有阳刚气,也还有些南方的滋润。
乾隆时代的首席宫廷画家王石谷,来北京画《南巡图》之前,尽管也师造化,也画实景,但作风精美,不乏秀雅。来北京之后,画的大气了,有大气象了。自古以来,北上工作的南方画家,只要重视师造化,都会由秀转雄,亦雄亦秀。
丁杰的八世祖陈嵩,在画史上有记载,职务是内阁典籍。内阁典籍是七品官,是文官,不是宫廷画家,但是他画的好,很有名。现在丁杰也在首都,做美协的干部,不是职业画家,主要工作对象是各个艺委会,任务是推动主流文化。二者本质不同,也有相近处。
丁杰的画有时代气象,这跟他的位置有关系,他能感受这个时代,感受时代的生活,感受时代的精神。他的山水画有三类,一类来自实地写生,写实的成分比较多。另一类选特殊的角度,画特殊的感受,像《石魂》,造型透视不能说没有洋为中用,但笔墨是中国的。第三类画的很多,画风更传统一些,跟黄宾虹更近一点。
即使是最后一种,丁杰也画得很有庙堂气,不是山林气,不是朝市气,但也有书卷气。我所谓的庙堂气,就是代表国家的这种正大气象,这种气象传统也有,但当代画家作品的庙堂气,主要不是来自传统,更多是由时代、身份、修养、阅历和抱负导致的。丁杰在美协工作,虽占时间,费精力,但是帮了艺术,使眼界开阔了,对自己要求高了。
他学画比较早,在上中专的时候,应该是什么都学的。到了南师大,老师中有徐悲鸿的弟子,在那里受教育,徐先生的写实的路子是有影响的。不过他不仅注意观察对象,坚持写生,而且能在写生的基础上学黄宾虹,进一步挖掘山水精神,追求内美。
美术界掀起黄宾虹热已经是新世纪了,丁杰学黄比一般人要早,先知先觉,不知为什么。理解黄宾虹的艺术是很难的,20世纪以来的美术教育,要求学画者贴近现实,深入观察生活,注意艺术的科学性的那一面可能比较多,注意其精神文化性的一面未必很够。
黄宾虹说,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家才深感光有物质文明不行,人类需要精神文明。他认为中国画能够表现这种精神文明,善于弘扬这种天人合一浑厚华滋的内美。丁杰吸取黄宾虹艺术的元素,又能结合写生,点线面形态变化较多,笔触比黄宾虹的复杂,这种复杂又服从于他所描写的对象。
“妙在似于不似之间”的中国山水画,笔墨有离开对象的虚的一面,还有跟对象贴近的实的一面,黄宾虹实的一面比较少。丁杰的五笔七墨里有隐隐约约的山川本身,不是哪个不似的太多,不是一般化东西过多,而是有具体的景观感受,这是他把写生提炼出来的东西,跟黄宾虹那种来自传统来的东西,做了一种结合,既有丘壑,又有笔墨的结合,我觉得这一点蛮宝贵的。
我们看他的每一张画都不会感到千篇一律,不是只讲笔墨,有人说到了董其昌,中国画就只讲形式美了,笔墨就是内容,没内容了,怎么会没内容?笔墨也要表现画家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才是真正的内容,丁杰不是只追求笔墨作为形式这种美,而是像黄宾虹要求的是笔墨后面精神的美,而他这种精神又不是太宽泛的从古到今一成不变的,他跟当今的社会、当今的精神世界有一些联系的。
前面讲了,丁杰的画有三种面貌,一种是在写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很讲笔墨,又强化了丘壑,刚才说的是这种。还有一种是来自写生的,比如画梯田的,但有提炼,跟近代水墨写实作风有关系。再有一种是特殊角度的,比如《石魂》,有视觉冲击力,似乎有现代主义的启发。不拘一格也是他的一个特点。当然这三者还可以进一步交融。
在学前人方面,丁杰有黄宾虹因素、髡残的因素,龚贤的因素,个别的还有张仃的焦墨,但他们当初画的画没有丁杰那么大,笔墨形态都不大。张仃有些画画的不小,但更是小笔触,刻画的具体,有素描的效果。今后丁杰画大画还要讲笔墨的话,工具材料上也可以有点变革,笔可能得相对大一点。关键是进一步强化自己。既虚心学习大师前辈,又要在超越前人上信心百倍,那就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
(薛永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作者:薛永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