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聚焦楚文化的思考

  记得五、六年前,在省社科院一街之隔的湖北省博物馆,正在清理一批出土的楚国文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清理现场看到一个弓箭上的机弩,上面有非常精细的纹饰,而且是漆画。按我们现在的作画技巧和能力来讲,你无法想象古代楚人是如何在这么小巧的机弩上画出这么精美又非常大气的纹饰,似乎感到手工是难以达到的。有的内容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的真切。我们拿毛笔用水墨勾很细的线都不太容易,更不用说是用漆来做游丝般的描绘。就这一点,对我触动非常大。随着对中国文化和楚文化的逐步了解,自己慢慢地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若干年前,我有幸跟冯天瑜先生合作,参加了为《中华文化史》插图的工作。在阅读一些有关中华文化文本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可以和中国文化这样一个概念对等来表述的楚文化,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研究领域,而且历史上少有以古代一个曾经的国名来命名一种文化的。昨天刚收到省里批复的一个重点项目——就是我申报的楚文化暨中国南方先秦美术形态研究已经立项。在这之前,我院有一个这个研究方向的省级创新中心,做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我逐步开始了对这方面的思索。非常庆幸已开始形成一个研究楚文化的圈层,湖北有一批像冯天瑜先生这样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其追根溯源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谈到楚文化,我认为——

  第一,要真正从它的内涵开始研究。每次陪国内外的朋友去湖北省博物馆参观,都有长时间的激动,且未曾因参观次数增多而递减。楚文化给我们带来的东西太多。我经常要求美院的学生去湖北博物馆感受这种楚文化的艺术之美。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的珍贵和精美,在国内省级博物馆中是排在前列的。

  我曾思考过楚国地域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其中遗存的纸本相对漆器、青铜、竹简这些东西要少些,这肯定跟地域与气候是有关系的。我读《楚辞》,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实际上我们仅仅用“浪漫”来概括楚艺术风格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从本意上来讲,我希望能从形态学方面来研究,把它限定为楚美术,是因为楚文化范围太广了,自己感觉难以担当。从美术形态角度上来说,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

  回过头来看当今的社会,其实楚人或者说生活于楚地的人的品行和品格非常独特,以致影响今天生活于此地的人们,有着非常强的包容意识。我举一个例子,一次我在学院旁边的一个酒店里看到两幅中国画。一幅画是很传统的笔墨,另一幅画属于比较自在地进行表达的样式,为同一作者所作,放在一起比较很有意思。我跟到学校来学习的浙江画家聊起来,他们说,像后面这样的画在本地他们是不敢画的,而在湖北却视为常见。他们感觉到湖北来可以放开手脚,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与追求是很正常的。回过头来想地域、人文形成特殊氛围可以给更多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理论研究者广阔的空间。国内一些院校来湖北美院交流,也有类似的感慨。如在北京的院校,学术讨论中可能不敢多说话,怕刺激或激怒某一学术阶层或某一流派。听我们师生谈话,好像没有太多的顾忌,各抒己见,相安无事,这是非常可贵的人文环境。往前追溯,一定有渊源,不是今天或近代才有,这也正是我们要从历史文化层面作一番研究的。

 

  第二,从楚文化的当代意义去思考,即传承和发展。2008年,我创作了一批关于楚美术方面的绘画作品,希望将形态方面的研究转换成当代的视觉表达方式,深感其中空间极大,要给予更大的关注。而且无论是看楚辞,还是青铜器,受到的启迪,感觉跟看其他的文物不太一样。黄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和长江流域出土的文物,差异明显,随着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文化研究转移过来的重心,我们所做的工作和探讨是要对中国文化有个严肃的交代。身在此地、成长于斯的读书人,应该在自己的文化视野内对楚文化楚美术给予更多的关注,引起继承发展上的思考。

  我们学院从去年开始招收书法本科专业学生,当时有顾虑,名额控制的尽量少一点,主观感觉是现在年轻人不太注重传统文化。但是,事实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和担忧。一位学生在课堂向我展示他抄的一篇《心经》,有近十米长,看得出是一口气写下来的。他说连写了几个小时,连饭都没吃。我当时一听就感觉到尽管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读图时代、信息化时代,但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毕竟反映出了家庭、社会、学校对他们的影响和潜藏着的希望,也表现出年轻的学生以实践表达出对中国文化的寄托。有这样的年轻人承载着中国文化发展的重任,会产生良性的互动,所以大可不必担心。谈到继承,我们希望从物质到精神,通过对楚文化形态物质的研究提炼出楚文化的精神。如果从研究角度看,应该由精神再转化到物质,即形成对这种精神当代性的理解。让现在更多的人享用由楚文化、楚美术所引发再创造的精神和物质产品。

  目前,在这领域方面研究还不多。为什么这样说呢?如四川三星堆的研究领域,似乎比我们的面更广,参与的人员层次更多样化。有兴趣、有条件、有能力研究的,不管机构还是个人,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今年,我在政协会上提了一个关于拯救、保护、研究、开发汉川马口窑的提案。马口窑作为民间陶艺,其典型的样式在中国当代和国际陶艺界非常有名,20世纪50年代曾作为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材的图例。我们接触过大量的马口窑,其质朴的造型与绘画手法非常率真。回溯到过去,它有一脉相承的楚国文化和楚国艺术延续下来的一种风范。无论我们怎么定位,实际上它给我们那么多的艺术感受是其他艺术样式不太容易给予的。你很难想象这些民间艺人将其表现得那样率性、传神。有些和现代毕加索、马蒂斯的绘画状态非常接近。极具自在自由的表现,挥洒自如,表达出了对历史对生活深深的了然与热爱,是个人情绪极度的释放。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人不太愿意做这种手工艺术,实用和观赏价值很高的陶器,被简陋廉价的塑料用品取代。马口窑和它的技术目前快失传了,这就使传承链出现了问题。但反过来看,恰恰是现代人在工业化时代之后,开始更加注重回归手工艺术。更需要有志者接上这条已奄奄一息的文脉。还要用一种方式发出一种声音引起当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

  对楚文化的研究,还有很广阔的天地,我个人对这方面研究比较有信心。现在年轻人对这方面的显出的兴趣也很浓厚,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多做些普及性工作。《中国书画印》的创刊和“圈层论坛”的展开将会起到这种作用,同时希望以各种形式在普及的基础上注重楚美术学术层面的深入探讨。

——《关于楚文化的聚焦与碰撞》圈层论坛发言

作者:徐勇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