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我省著名花鸟画家秦天柱的家里,我见到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一间宽敞简朴、一尘不染的客厅中,两位髦耋老人笑咪咪地展开一幅水墨仙鹤图。这俩位老人的名字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可谓如雷贯耳,那位执画的老先生身着灰色衣裤,戴一副茶色眼镜,他就是名垂青史的张学良将军!他身边那位白衣黑裤的老太太自然便是众人熟知的张夫人——赵一获女士。
面对这张照片,沧桑感、悲壮感、崇敬感……许多感想交织翻涌在胸中,我不禁与天柱相对喟然,感叹良久。当年叱咤风云、英姿勃发的少帅,现已93岁高龄;深明大义的赵四小姐,如今虽能从面容上遥见当年风采,但已行动不便,轮椅当步了。
那幅水墨仙鹤,是天柱手笔,构图运笔有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笔墨清新淡雅极富韵味。四十出头的秦天柱不仅在国内知名度甚高,其作品还深受海外各界人士的喜爱。他的画作出现在海外本毫不足奇,但与张学良夫妇联系在一起,则叫我兴趣盎然了。
话题自然围绕这帧照片展开,天柱向我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1993年5月,著名电影演员、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石维坚率《关汉卿》剧组赴台演出,在台期间,他有幸拜会了蒋纬国先生和张学良将军。在台北“中华战略学会”的贵宾室里,78岁的蒋先生见到石维坚带去的溪口镇的照片,兴致极高,仿佛又回到了故乡,又回到了童年。谈及海峡两岸的关系时,蒋先生明确表示:“举双手赞同邓小平先生的倡导。中华民族的血脉来自同一祖先,统一大业,众望所归”。
当石维坚等人走进张将军的住宅的客厅,两位相依为命的老人犹如迎接远方归来的亲人一般,与他们一见如故,话题拉开,一谈便是一小时。与张将军见面不可能不谈到当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将军说:“当年蒋夫人说了一句话,使我感动。她说我发动‘西安事变’,不要钱,不要地盘,要的是牺牲。”在一旁的张夫人——赵一获对这段历史也极为清楚,她接着说:“牺牲的是他一人,不打内战,有多少人就可以不牺牲了。这是我们该做的事。”石维坚深情地谈到家乡的乡亲盼望张将军有机会回去看看时,张将军风趣地说:“那要听上帝的安排喽!”临别,张将军坚持要送石维坚等人到大门口。石维坚注意到,挥手告别时,张将军用手拭了拭眼角,这个细微的动作让他心灵为之一颤,老人流露出的依依惜别之情,令他久久不能忘怀。
《关汉卿》剧组6月从台湾返北京。没过多久,石维坚即到成都出席会议。这位表演艺术家对书画艺术也颇有研究,对秦天柱、汪晓灵,他更是看作“年青的兄弟”,对其画作评价甚高。到了成都,他自然要去看望兄弟。在天柱那间布满绿色植物的画室兼客厅里,赴台见闻是当然的话题。谈起与蒋先生和张将军的会晤情景,天柱和晓灵也为之动容。
石维坚希望二位画家能挥毫作画。分赠蒋先生和张将军。天柱和晓灵深知此举意义重大,欣然应允。晓灵挥毫为蒋先生作了一幅题为《和为贵》的画,内中蕴含,不言自明。
天柱对张将军打心眼里崇敬,从幼年读书起,就知道力挽狂澜的“西安事变”,就知道为国家、民族作出巨大牺牲的民族英雄张学良,就知道少帅与赵四小姐之间那段感人至深的崇高感情。听了石维坚兄长的一番讲述,特别是张将军说的那句话——“那要听上帝的安排喽”。天柱感慨万端,于是笔蘸浓情,精心绘制了一幅《长寿图》。画面上苍劲的松枝,还有两只比肩而立的仙鹤,其中一只引颈高唳,似在抒发满腔的凌云壮志,另一只紧紧相依,形影不离。天柱的这幅作品,可谓满纸祝福满纸情。另外,天柱还为蒋先生画了一幅翠竹小鸟。
石维坚返回北京不久,适逢台湾语言学家何景贤先生到北京参加国际汉学会议,于是请何先生代劳,将二位画家的作品带与了蒋先生和张将军。
蒋先生收到画作后,立即写信给石维坚,表示“由衷谢忱”,并赞誉两位画家的作品:“构思、笔法、着色,均甚具深造诣;今加以裱框,益显其美色也。”张将军及夫人收到天柱的《长寿图》,当即举画留影。于是有了我见到的这帧珍贵的照片。
就这样,无论一次会见,还是一幅画、一帧照片、一封短笺,都体现了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过去的隔阂正在逐渐冰释,海峡两岸的联系在加强,了解在加深。
我久久地端详这张照片,似乎掂量出了它沉甸甸的份量。历史是割不断的,炎黄子孙是分不开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只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出贡献,后代子孙会永远将他铭记心间。
作者:田子镒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